历史上刘邦并不是市井无赖:而是个有准备的人!

司马迁的《史记》中,刘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喜欢“狎侮”人,且“好酒及色”,做了亭长,还常常装神弄鬼赊欠酒钱;大臣高起、王陵直言“陛下慢而侮人” 。看上去,刘邦不仅是个傲慢无礼的家伙,还是个游手好闲的混混 。司马迁是个受刑罚的中书令,涉及到当朝高祖皇帝,当然不敢乱写 。
刘邦的形象就此定格,后来的文学作品多把刘邦描写成市井无赖出身 。唐代诗人章碣“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的名句,也将刘邦与项羽等同,当成不读书的粗人来讽刺朝廷镇压读书人的荒谬 。电视剧《楚汉传奇》更是添油加醋将刘邦演绎成一个原本胸无大志、只是因缘际会碰巧成就帝业的沛县流氓头子,陈道明的精湛演技,让刘邦的这一形象进一步深入人心 。
这显然是对刘邦的误读 。
一个市井流氓能在群雄逐鹿的年代开创汉皇帝国?并就此铸就汉文化根基?显然滑天下之大稽 。真实情形是,刘邦根本就不是什么市井无赖,而是一个胸怀大志、兼具文韬武略的少有的政治家 。而且,是一个有长远打算,早就做好了推翻暴秦准备的政治家 。
事实上,同样在《史记》中,司马迁记录的是,刘邦“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 。一比较就会知道,刘邦是个有大义的人,只是平常喜欢作弄人 。而好酒色,在战国游侠成风的年代,算不得什么毛病 。
“机会总留给有准备的人”,刘邦就是那个有准备的人 。
刘邦是个读书人
《史记》之《韩信卢绾列传》明确记载“及高祖、卢绾壮,俱学书”,说的就是刘邦与卢绾为同学 。后来刘邦经过考试任泗水亭亭长,征粮催役,均需阅读各种公文,没读过书是不可能的 。尤其是刘邦看不起沛县大小官吏,常常作弄他们,更显刘邦才学不下于普通士子 。
话说与县令交好的吕公迁居沛县,当地豪杰和大小官吏前往祝贺 。大才子萧何主持接待,声明贺礼超过一千钱的可坐堂上席位,刘邦一分没带写了个“贺礼一万钱”的帖子进去,引得吕公出门相迎 。萧何说刘邦只是个惯讲大话的人,刘邦却昂首上座,高谈阔论,戏弄满座宾客,弄得吕公非得将吕雉嫁给年近40的刘邦,这吕雉也成为日后的吕后 。若刘邦真是一个没读书的粗人,早被满座的沛县精英们轰下去了 。
“刘项原来不读书”,不过是历代读书人向强权表明心迹的一种怯懦解读 。而这种解读,强权历来并不认账,镇压或收买知识分子,从来就是维稳的首要任务 。
广游天下,刘邦不是普通农民
丰邑县中阳里村出生长大的刘邦的确是地道的农民出身,可以算得上是社会最底层 。即便和吕雉结婚之后,吕雉还需要在中阳里村下田耕作务农 。但刘邦是个读了书的农民,而且是极不安分的农民 。
正值秦始皇征伐天下之际,少年刘邦就钦慕战国四公子之一的魏国公子信陵君,不远千里前去投奔 。可是当他一路打工一路跋涉来到魏国都城大梁时,才知道信陵君早已死掉了 。但是,信陵君的一个门客叫张耳的,因有才气,被一个抛弃丈夫离家出走的富家女看上,得到岳丈家的资助,有了财力之后的张耳也延续了信陵君的路子,广招门客 。刘邦就去投奔张耳 。
《史记》之《张耳陈余列传》载曰:“高祖为布衣时,尝数从张耳游,客数月 。”游历魏国的刘邦常常在张耳那里一住就是几个月,由此也结识了不少英雄豪杰 。这张耳可不是简单人物,曾协助过陈胜,先后被项羽、刘邦封为常山王、赵王,其门人多是刚烈忠勇之士 。张耳死后,他的门人因见路过赵国的刘邦怠慢张耳的儿子,就密谋杀死刘邦,但被告发,至长安遭受各种酷刑,誓为张耳的儿子洗白,称谋反之事与张耳的儿子无关 。这一节把刘邦也感动了,遂赦免了所有人,并且这些门人日后都做了高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