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因为反对曹操禁酒而遭灭族?孔融怎么死的

孔融是在建安元年之末离开北海去朝中任职的 。来到许都,他先是做将作大匠,后迁九卿之一的少府 。起初他与曹操的关系还算不错,曾有诗赞操“从洛到许巍巍,曹公辅国无私”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孔融发现曹操已将献帝架空,特别是建安五年那场宫廷血案之后,两人的关系便急遽恶化 。最令曹操不能容忍的,也许是关于“酒禁”的争论 。最终,“曹操杀太中大夫孔融,夷其族” 。
三番五次嘲讽曹操孔融曹操关系恶化
孔融与曹操关系恶化的表现,比如孔融曾上过一篇《宜准古王畿(jī)之制》的表文,主张“千里寰内,不以封建诸侯”,意即京都周围,千里以内的地方须归朝廷直接管辖 。其目的非常清楚,那便是尊崇献帝,扩大汉室实权,限制曹操势力之膨胀 。须知曹操当时正封着“吴平侯”,而武平属陈郡,距许都仅三百里左右 。曹操读过这份表文一定会想:孔融岂不是要我徙封搬家,到边远地方去享受食邑吗?……
建安九年八月,曹操决漳河之水攻克邺城 。冀州秩序尚未安定,其大公子曹丕便急不可耐地闯进袁氏内宅,对袁熙的美妻甄氏动手动脚 。曹操听到消息不仅不予以阻止,反倒亲派车仗为丕迎娶甄氏 。此事传扬开来,士大夫多所诟病,但都敢怒而不敢言 。而唯独孔融,按捺不住怒火,竟给曹操写去一信 。信中有句“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说得没头没脑,曹操莫解其意 。待数日后,操与融路上相遇,遂借机请教:“武王以妲己赐周公之句,未知出何经典?”孔融便呵呵一笑:“以今度之,想当然耳!”曹操这才晓得孔融是用自造的“典故”嘲讽了自己 。
还有一次,曹操亲率大军北征乌桓,凯旋途中“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出了千古不朽的诗篇 。是时文武百僚远出接驾,能赋善诗者更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 。而唯独孔融,此刻却给曹丞相呈上一函 。曹操原以为这也是歌功颂德的诗赋呢,岂料展开一看,却写着:“大将军远征,萧条海外 。昔肃慎不供楛(hù)矢,丁零盗苏武牛羊,可并案也 。”曹操当然明白信里的意思,无非讽刺他穷兵黩武,劳民伤财,就像古代肃慎氏不向周武王贡献楛木箭、苏武在北海边牧羊时丁零国民偷窃他的牛羊似的 。(此等草芥小事,怎值得大动干戈!)
粮食短缺,曹操禁酒遭到孔融反对
【孔融因为反对曹操禁酒而遭灭族?孔融怎么死的】据《后汉书·孔融传》说:建安年间,因天灾和战争造成粮食短缺,曹操“表制酒禁”,而孔融反对禁酒,“频书争之” 。这里说的“书争”,就是用书信的方式展开辩论 。且请看孔融传世的《与曹丞相论酒禁书》:
“夫酒之为德久矣 。故先哲王,类帝禋(yīn)宗,和神定人,以齐万国,非酒莫以也 。故天垂酒星之耀,地列酒泉之郡,人著旨酒之德 。尧不千钟,无以建太平;孔非百斛,无以堪上圣 。樊哙解卮鸿门,非豚肩钟酒,无以奋其怒;赵之厮养、东迎其王,非饮卮酒,无以激其气 。高祖非醉斩白蛇,无以畅其灵;景帝非醉幸唐姬,无以开中兴;袁盎非醇醪之力,无以脱其命;定国不酣饮一斛,无以决其法 。故郦生以高阳酒徒,著功于汉 。屈原不酺(pú)醩(zāo)歠(chuò)醴(lǐ),取困于楚 。由是观之,酒何负于政哉!”
这封“书”气势恢宏,言词激烈 。起题即提出“酒之为德”,随之对准曹操所持有的“酒之为祸”的观点,进行了有理有据的辩驳 。他说:天上有“酒星”,地下有“酒泉”,人间有“旨酒”,可见酒于天、地、人,皆重要无比不可或缺 。且让我们看看历史上那些伟大的人物吧:如果尧帝没有饮过千钟酒,那他就不可能建立太平社会;如果孔子不能饮百斛酒,那他就不可以被称作圣人的 。再说樊哙,如果没有豚肩和酒,他就不会在鸿门宴上奋起舞剑;义士们私养“赵氏孤儿”,后来让他坐上王位,全仗那一卮酒所激起的雄气 。而汉高祖若不醉酒,就没法斩杀白蛇开创一代帝业;汉景帝若不醉“幸”唐姬,也就谈不上什么中兴;再说袁盎(即爰盎)呢,若没有醇酒的力量,他肯定不能逃脱性命;于定国若没有一斛的酒量,大概也无法清醒正确地断案执法 。所以说,高阳酒徒郦食其著功汉朝,全都是他能饮酒的缘故;相反的,屈原不能饮酒,方使他在楚国遭遇窘困 。由此看来,酒啊,它是不可以为政治上的错误担负罪名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