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使用生物杀菌剂防治草莓灰霉病?( 三 )


3.发病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草莓病残体上越冬 , 来年春季雨后产生分生孢子 , 通过雨水和灌溉水传播侵染和多次再侵染 , 生产上5~6月发病重 , 品种间美国6号发病重 。
4.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 宝交早生、新明星、全明星等抗病 。(2)植前摘除种苗病叶 , 并用70%多灵500倍液浸苗15~20分钟后取出晾干后栽植 。(3)发病初期开始每隔10天喷1次70%早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 或4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 , 或75%百菌清600倍液 , 或苹腐速克灵500倍液 , 或每隔5~7天喷1次2%农抗120水剂200倍液 , 连续防治2~3次 。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 。
四、草莓叶枯病
1.分布为害 草莓叶枯病又称紫斑病、焦斑病 , 我国发生比较普遍 。主要侵害叶片 , 是草莓叶部常见病害之一 , 有时相当严重 , 叶柄 , 果梗亦可染病显症 。
2.病原及症状 病原为凤梨草莓褐斑病菌() Magn , 有性阶段为(Ellet EV.)Wolf属子囊菌亚门 , 分生孢子盘在叶面散生或聚生 。叶枯病主要在春秋发病 , 侵害叶、叶柄、果梗和花萼 。叶上产生紫褐色无光泽小斑点 , 以后扩大成直径3~4毫米的不规则形病斑 , 病斑**与周缘颜色变化不大 。病斑有沿叶脉分布的倾向 , 发病重时叶面布满病斑 , 后期全叶黄褐至暗褐色 , 直至枯死 。在病斑枯死部分长出黑色小粒点 , 叶柄或果梗发病后 , 产生黑褐色稍凹陷的病斑 , 病部组织变脆而易折断 。
3.发病规律 病菌以子囊壳或分生孢子器在植株病组织或落地病残体上越冬 , 春季释放出子囊孢子或分生孢子借空气扩散传播、侵染发病 , 并由带病种苗进行中远距离传播 。本病为低温性病害 , 秋季和早春雨露较多的天气有利侵染发病 。肥足苗壮发病轻 , 缺肥苗弱发病重 。草莓品种间有抗性差异 , 福羽、幸玉发病重 , 达娜、新明星较抗病 。
4.防治方法 (1)注意清园 , 及早摘除病老叶片 , 减少传染源 。(2)加强肥水管理 , 使植株生长健壮 , 但不要过多施用氮肥 。(3)采用新明星、达娜等抗病品种 。(4)药剂防治 , 于秋季降温初期用25%多灵可湿性粉剂300~400倍液 , 或50%苯菌灵2000倍液 , 或70%甲基托布津1200倍液 , 或代森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 , 或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 或2%农抗120水剂200倍液叶喷布 , 隔7~10天喷1次都有好的防病效果 , 而且还能兼治其他病害 。
五、草莓“V”型褐斑病
1.分布为害 我国分布较为普遍 , 有的园相当严重 。此病主要为害幼嫩叶片 , 此外还可引起果柄褐腐 , 或侵害浆果 。
2.病原及症状 为子囊菌亚门 , 日规壳属的草莓日规壳菌()Fall 。其无性阶段为为凤梨草莓假轮斑病菌 , 故草菌“V”型褐斑病亦称草莓假轮斑病 。此病在老叶上起初为紫褐色小斑 , 逐渐扩大呈褐色不规则形病斑 , 周围常呈暗绿或黄绿色 。在嫩叶上病斑常从叶顶开始 , 沿**主脉向叶基作“V”字形成“U”字形迅速发展 , 构成“V”形斑 , 故称“V”型褐斑病 , 病斑褐色 , 边缘浓褐色 , 病斑内可相间出现黄绿红褐色轮纹 , 最后病斑内全面密生黑褐色小粒(分生孢子堆) 。一般1个叶片只有1个大斑 , 严重时从叶顶伸达叶柄 , 乃至全叶枯死 。本病还可侵害花和果实 , 可使花萼和花柄变褐死亡 , 浆果引起干性褐腐 , 病果坚硬 , 最后为菌丝所缠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