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古代雾霾天气曾被认为是天降异象?

雾霾成灾的天气,可不是如今才有的事儿 。古代,也不乏阴霾连连的时候 。雾和霾,看起来差不多,实则完全不同 。和雾比起来,霾含的水分少,能见度更低,厚度也远超过雾,且对人体健康会构成损害 。
【为何古代雾霾天气曾被认为是天降异象?】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二十四史中,关于“霾”的记载,并不少见 。当然,在古代,缺乏科学的检测手段,对于雾与霾的区分并不是很清楚 。所以,古人关于“霾”的记载,大多是与其他的字眼连在一起,如“雾霾”、“风霾”、“尘霾”等等 。因此,容易将雾与霾混淆,误将雾当霾的情况也不少见;而对于一些危害不大的霾,古书一般都不会记载 。这么一来,古人关于霾灾的记载,就不见得完全准确 。
还有一点,在明清以前,关于霾的记载,尽管不少见,但频率并不高 。而进入明清两代后,“霾”字在史书和各类时人的记载中,都出现得较为频繁 。因为,明清处于人口膨胀的时代,人口数量比以往的朝代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 。人口增加,且工商业发达,导致城市规模扩大 。这么一来,环境开始恶化,霾灾也就频现了 。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于“霾”,古人的认识并不科学 。在古代,很少人认识到,霾是环境问题,应从绿化入手,加以治理 。相反,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下,多数古人,包括皇帝和文武百官,都认为“霾”是天降异象,是上天给世人的警示 。一旦出现了“霾”,意味着皇帝施政不善或者民间有恶行 。于是,此时就该三省其身 。
正因如此,一旦出现了“霾”,皇帝的应对措施乏善可陈 。有的皇帝下罪己诏,对施政进行反省;有的皇帝令百官斋戒,禁民间屠宰,茹素一段时间 。这些措施,并非着手于治理环境,而是意在“感动上苍”,希望上天原谅世间的过错 。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然,和古代比起来,如今对霾的认识,无疑有了巨大的进步 。从希望得到上天原谅的“事天”,到注重治理环境的“人治”,这是时代的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