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帝国罪犯们的集中营:宁古塔究竟有多恐怖?

在《康熙微服私访记》、《铁齿铜牙纪晓岚》以及《宰相刘罗锅》等清宫剧中,经常会听到皇帝动怒时的一句经典台词:将某某发往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那么,何为宁古塔?宁古塔又在何处?
其实,宁古塔不是“塔”,而是一个城名,是一个清朝时期的关外流放罪犯场所 。旧城在今黑龙江省安宁县西海林河南岸旧街镇 。宁古塔属边远地区,旧时,这里环境恶劣,气候异常,很适合罪犯改造 。既然无塔,而为何又称为“塔”呢?相传,清皇族的远祖兄弟六个,曾居住于此 。满语谓六为“宁古”,谓个为“塔”,故称“宁古塔” 。清时,罪犯来到这里要开荒种地,修桥筑路,而且还要为当地官员、旗人服役 。
历史上的罪犯流放最早起源于五代后晋天福年间,到清代逐步健全了罪犯流配制度,设置了多处罪犯流放点 。顺治初年制定大清律,对罪犯的流放作了详细规定,主要是流放人员的起因、种类,流放人员的刑期、生活等 。乾隆初年公布的《大清律例》规定:“强盗免死减者,行劫数家止首一家者,伙盗供出首盗即时拿获者,偷盗坟墓二次者……具佥发宁古塔等处 。”发往宁古塔的罪犯,一般以10年为期,然后考查他的现实表现,如能悔过自新,又情愿回原籍者准予回籍 。但如果被判处无期徒刑,将永远不得入关 。
根据《中国通史》、《清史稿》等记载,发遣到宁古塔的罪犯,除了平民百姓和旗人外,还有朝廷大臣 。顺治十二年(1655年)吏科副给事官彭长庚、一等子爵许尔安因上疏称颂睿亲王多尔衮,并要求为多尔衮恢复爵号 。皇上将此事交给大臣们密议,拟判处二人死刑 。但皇上念其二人曾有功于朝廷,便下召免死,流放到宁古塔 。
清朝期间,发配到宁古塔的“名门望族”不计其数 。康熙年间,轰动朝野的戴名世《南山集》案、方孝标《滇黔纪闻》案,先后涉及三四百人,包括康熙的宠信江苏巡抚张佰行、名人志士方苞等均受到株连 。康熙看过奏折后,认为涉案人太多,而且过一个多月就是他的六十大寿了,他也想讨个吉利,遂只斩戴名世一人,并未罪及家人 。对方孝标,因其已过世,并未深究,只是将其子及家人一并发往宁古塔 。
四百年前的清初,宁古塔曾是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名字 。因为明清易代之际,清统治集团对明朝归顺的汉人官僚极为敏感,动辄便遭流放,而宁古塔便是当年有名的流放地之一 。
许多流人出塞时,从关内带来蔬菜和花卉的种子,移植塞外 。流人方拱乾《移居》中有:“花杂依晴砌,蔬迟趁雨天 。都中携种远,马上带根鲜 。”第三句加注道:“坦公(张缙彦)分蔬子数掬” 。张缙彦不远万里,从马上带来种子和植物的根茎,分给了友人 。宁古塔流人的遭遇与文革后期干部到农村插队落户倒是有些类似 。
【大清帝国罪犯们的集中营:宁古塔究竟有多恐怖?】流人们在耕作之余,依然延续着谈学论道、吟诗作赋的遗风,由此出现了“七子之会”,据说这是黑龙江历史上的第一个诗社 。
“七子之会”的核心人物即前述将种子带到宁古塔的张缙彦 。张缙彦为南明降臣,在清朝内汉臣发生的“南党”、“北党”相争中,“北党”失势,依附于“北党”的张缙彦受弹劾被流放宁古塔 。身处逆境,留连诗酒,不废庄老风度 。康熙四年(1665年),他集姚其章、吴兆骞、钱威,及苕中的钱氏三兄弟钱虞仲、方叔、丹季结为“七子之会”,“分题角韵,月凡三集” 。吴兆骞流放宁古塔计23年 。他的出身及特殊际遇结合了他的诗名,使他一直为士人所关注 。当年,沈德潜编选《清诗别裁集》中,选吴兆骞诗16首,将其列为重要诗人 。吴兆骞对“七子之会”的每个人都有评价,称张缙彦“河朔英灵,而有江左风味”;姚其章之诗“春林翡翠,时炫采色”;钱威“议论雄肆,诗格苍老”;至于三钱兄弟则是“才笔特妙” 。吴兆骞、钱威与姚其章均以南闺科场案牵累流放,而三钱则是浙东通海案中被处死的钱瞻伯的三个弟弟 。时人评钱氏兄弟:“虞仲英姿磊坷,皎皎若仙,不愧王榭家风,尝与其兄瞻伯、弟方叔、丹季,刻烛联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