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里有战争无兵器
简单来说,中国正史是坚决反对“唯武器论”的,对于兵器的基本看法就是“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和毛主席的《论持久战》保持了高度一致 。
《二十四史》里很少有关于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的记载,正史中的战争无非是虚头巴脑的“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仿佛计谋一出,即“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没有兵器啥事 。
这点连太史公都未能免俗,比如《史记》在描写刘邦灭项羽的垓下之战时说:“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 。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项羽之卒可十万 。淮阴先合,不利,却 。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 。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 。”这段战争描写不可谓不精彩,时间、地点、双方兵力、战斗过程乃至四面楚歌之计均介绍得清清楚楚,唯独只字未提汉军是用什么武器击败楚军的 。
在我们的正史中,似乎从来没有一场战争的胜败是为兵器优劣所决定的,只有在说到匈奴、突厥、契丹、女真和蒙古等游牧民族对于汉族王朝的军事优势时,提到了对方的骑兵优势,但这又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兵器范畴了 。
中国的兵器,不仅不见容于正史,连兵书中也鲜见相关内容 。《孙子兵法》十三卷,谈用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就是没有一卷是专门讲兵器的 。正如戚继光所说,“孙武之法,纲领精微莫加矣 。第于下手详细节目,则无一及焉” 。
和《孙子兵法》一样,中国兵书的主流是军事哲学,兵器的地位简直就是等而下之了 。当然,你可以说,兵器是不断过时的,而军事哲学亘古不变,那我也只好灰溜溜地闭嘴 了 。
战场不需要十八般武器
在正史中遭到冷落的兵器,在古典小说中倒是大放异彩 。
中国古代有“十八般武器(艺)”的说法,如《五杂俎》中所说:“一弓、二驽、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锏、十三挝、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把头、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古典小说往往会在这真实存在的“十八般武器”基础上展开详细的兵器描写 。
但核心问题是,古代存在的兵器不代表就是实战中用的兵器,十八般武器所讲的可能更是民间兵器,而非大规模装备的军用兵器 。和我们现在理解的不太一样的是,梁山泊好汉可能一人一种奇门兵器,各展所长,但在古代真实战场上,却有个“制式装备”的说法 。“制式装备”自然是现代军事术语,但对古代战争也同样适用 。军队使用的必须是相对统一的武器装备,且能随时更新,不然在现实战争中,无法训练也无法打仗,光后勤补给就无法支持 。比如说在甲午战争中,清朝陆军使用的装备就可谓是“万国武器展”,看起来自然是花团锦簇,但打起仗来却几乎百无一用,后方供应上来的子弹常常不合用,武器坏了连配件都找不到 。
可以这么说,古典小说中的兵器谱大约就相当于美国现在的枪支商店,可能有几十上百种型号,但美军只装备那一两种 。毕竟,打仗不是开武器铺子 。
比如,《水浒》中解珍、解宝兄弟打虎时用的是钢叉,孙立、孙新兄弟用的是鞭,李逵用的是板斧,秦明使的是狼牙棒,徐宁用的是钩镰枪;《说唐》中秦叔宝用的是铁锏,程咬金是宣花大斧,宇文成都那是凤翅镏金镋,裴元庆和李元霸用的都是双锤,真要这么一股脑的上了战场,那可不就成了庙会杂耍了?
- 洞房花烛夜把媳妇儿让给"野男人",古人真会玩儿
- 古人常说的孩提最早是指多少岁的孩子 古代的孩提是哪个年龄段
- 揭秘:楚汉战争韩信的背水一战其实是个大阴谋?
- 史上真实的汪美麟其实是历史上活得最久的皇后
- 乌克兰和谁打仗了 乌克兰和谁打仗
- 没内涵总榜,怎么才可以智力和修养呢?小时候常常背一些自己以为很有内涵的话挂嘴边,其实自己很肤浅。
- 古人墓竟然用儿童来陪葬?简直难以理解
- 好色的西门庆其实是个双性恋:漂亮男女通吃
- 古人认为烟草可还魂:崇祯帝曾两次颁布禁烟令
- 古人染发一度成为潮流:王莽曾为显年轻染黑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