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里有多次托孤,李严是争斗失败的大臣里唯一没有被杀的,这是非常幸运的,也和诸葛亮的大度有关,事后,他仍然任用了李严之子李丰,官至朱提太守(朱提郡是犍为郡所划分出去的) 。《三国志》是良史,但这样的记载也颇有可疑之处,在网上的争论也很厉害:诸葛亮明明手中有李严的信,他怎么么会出此幼稚、前后矛盾的下策?
所以易中天在《品三国》里说:第一,李严犯罪的动机不明;第二,作案手法拙劣;第三,只有一面之词 。北京大学着名教授田余庆在《李严兴废与诸葛用人》中说此事“过于乖谬,不符常情”,丝毫不像一个素有能名之人所干的,所以他“颇疑其间另有文章” 。由于蜀国没有史官,史料极少,蜀国的记载在三国里是最简略的(《三国志》作者陈寿是蜀人,如果史料稍微宽裕一些,其中的《蜀书》当不会如此简单),因此,事情的真相我们也就不得而知了 。
网络配图
第4名诸葛亮“弃曹操投刘备”之谜
诸葛亮是中国古代最受赞誉,也最具传奇色彩的政治家、军事家 。从三国时期至今,虽历经1700多年,他仍为世人称颂,几乎是中国人理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美偶像 。其实,历史上的诸葛亮并不像《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样料事如神、完美无缺 。“三顾茅庐”是诸葛亮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也是极具探索价值的历史事件 。比如:明明有史书记载是诸葛亮毛遂自荐,而不是刘备“三顾茅庐”,历史的真相是什么呢?
诸葛亮为什么不投效曹操和孙权,而唯独看中了走投无路的刘备?“坐在小车上、手摇鹅毛扇”,这是我们熟悉的诸葛亮的标准形象,他当年真是这样的吗?据说着名的《隆中对》战略一开始就隐藏着致命的设计缺陷……诸葛亮,琅邪国阳都县(今属山东沂南)人,从17岁起开始隐居隆中(今湖北襄樊),过着一种半耕半读的生活 。他一方面博览群书、勤于思考,一方面拜师访友、广泛地与社会接触 。经过十年的艰苦磨砺,逐渐成为一名志向远大、学识渊博、关注社会、见解独到的青年才俊 。《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在隆中时经常把自己比作古代着名宰相管仲和着名将领乐毅,对此,邻居们都一笑了之 。但是,他的朋友徐庶和崔州平等人相信,诸葛亮确实是一位天才 。有这种眼光的还有两位长者——庞德公和司马徽 。
这两位都是诸葛亮的老师,也是当时名震荆州的学术领袖 。他们的学生有很多,其中才智超群者不乏其人,但两位大师最欣赏的还是诸葛亮,称他为“卧龙” 。□古往今来,一直有很多人不明白,诸葛亮为什么不去投效曹操?在政治上,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拥有政治优势 。在实力上,他统一了北方,兵多将广、钱粮充足 。在个人能力上,他堪称雄才大略,当时的政治家无人与他相比 。特别是在对待人才方面,曹操求贤若渴,三次颁布“求贤令”,广纳天下贤才 。对此,天下读书人无人不知 。
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曹操是否知道有诸葛亮这个人,史书上没有记载 。但是诸葛亮对曹操肯定是早有了解 。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有着双重面孔的人,性格很复杂 。起初,他有匡扶汉室的志向与抱负,后来他又有取而代之的想法,并最终做到了这一点 。曹操在看到民众因战乱而流离失所时,他会伤心落泪,并出台政策招抚流民,恢复生产、安定社会 。但是他也会因为父亲之死而迁怒他人,大肆屠杀几十万无辜百姓 。对待人才方面,他既可以连袜子也来不及穿就跑出去欢迎人才来访,也会因一些小事而翻脸无情,杀害跟随自己多年的老朋友 。诸葛亮对曹操这样的人是绝对不会喜欢的 。诸葛亮虽然不会投效曹操,但他一定考虑过孙权 。
- 三国谋士郭嘉和诸葛亮谁厉害?
- 三国美女孙尚香为何会看上已年过半百的刘备
- 揭三国历史上因说话不靠谱丢失性命的将军
- 曹操怎样从匈奴的军帐中夺回三国才女蔡文姬的?
- 三国战雄:关羽腹背受敌时刘备为何见死不救
- 揭秘:三国史上武圣关羽为何投降曹操而不投降孙权
- 三国最大的一次战场奇迹:张辽率军大胜孙权主力
- 东吴哪位大将摧毁了蜀国一统三国大业?
- 揭秘三国司马懿竟然是被吓死的
- 三国趣闻:孙尚香嫁给刘备为何叫孙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