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作为操盘大清帝国近半个世纪的慈禧太后,她之所以能长期占据权力的巅峰,将整个天下玩弄于股掌之间,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这个女人非常善于权谋,善于在各种势力之间搞手段,借力打力 。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皇帝突然驾崩于热河行宫避暑山庄 。咸丰在临终前,安排了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集团,作为日后辅佐新君的核心团队 。然而,颇有才干,又独力一人在北京苦撑危局,与英法联军周旋的恭亲王奕?却被排除在“顾命体制”之外 。咸丰帝这样的安排,让乃弟奕?感到寒心 。同样对这个安排失望的还有一个人,那就是新君载淳的生母,昔日的懿贵妃,如今的圣母皇太后——慈禧太后 。
慈禧太后不是一个一般的女人,仅仅是后宫的富贵,甄嬛式的成功,不可能让她满足,她期待的是掌控权力的成就感,是武媚娘式的那种成功 。不安分的慈禧,联络了失落的奕?,又加上没有主见的母后皇太后——慈安太后,又得到了握有兵权的胜保支持,几人联手,发动了政变,以雷霆之势,搞掉了顾命八大臣集团 。一代权臣肃顺,最终落得个问斩菜市口的下场 。
在历史上,这次政变被称为“辛酉政变”,因其发生在辛酉年 。政变之后,新君载淳的年号也从八大臣拟定的“祺祥”为“同治” 。“同治”,意味着两宫太后与新君同治天下,也意味着恭亲王与太后分享权力 。恭亲王奕?,从此被加了一个“议政王”的头衔,担任领班军机大臣和总理衙门大臣,内政外交一把抓 。“议政王”仅仅是在太祖努尔哈赤时代出现过,彼时有所谓“八王议政”的故事,“议政王”的存在意味着君权的软弱 。恭亲王奕?,此时已经登上权力的高点 。
恭王奕?是个有能力的人,也是一个傲慢的人 。在他眼中,慈禧太后不过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妇人而已,屈居其下,不过是名分尊卑所限而已 。奕?的傲慢不是没有资本的,毕竟作为道光皇帝的第六子,他差一点就成了皇帝 。慈禧太后需要的不是一个有主见有能力的权力分享者,而是一个有能力办差的奴才 。
借力打力,慈禧再次祭起这个法宝 。同治四年(1865年)三月,慈禧太后授意朝中言官发动了一场弹劾奕?的风潮 。言官御史是慈禧经常利用的工具,昔日搞掉肃顺集团,御史们也曾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这场风潮中,翰林院编修蔡寿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在弹劾奏折中指责奕?“揽权纳贿,徇私骄盈,目无君上” 。这个奏折中除了“纳贿”一项是无中生有之外,其他的大抵都是实情,奕?掌控朝廷内政外交一切大权,自然是大权独揽,在奕?眼中太后是个没有见识的妇人,骄盈也是正常,新君同治不过一孺子而已,奕?自然不会放在眼中,“目无君上”确实也有点 。
褫夺“议政王”头衔是太后对付奕?的第一步,也仅仅是一个惩戒而已,太后不会操之过急,何况恭王在朝中的势力也不容小觑 。不再是“议政王”的恭王奕?仍然手握大权,掌控大清内政外交 。中枪之后的奕?并没有服软,他在等待回敬的机会 。同治八年(1869年),慈禧太后宠信的内廷总管太监安德海打着奉旨采办的名义,穿州过府,招摇跋扈 。最后,到了山东德州,被地方官拿下,报到山东巡抚丁宝桢那里 。按照当时的《钦定宫中现行则例》规定:太监级不过四品,非奉差遣,不许擅自出皇城,违者杀无赦 。安德海当时只是六品蓝翎太监,仗着慈禧太后的宠爱,在未知会任何官方衙门的情况下,便违反祖制、擅出宫禁 。丁宝桢将此事写成密折,呈给军机处,军机处领班大臣正是奕? 。
奕?当即指示,将安德海那阉贼斩首 。安德海是慈禧的宠信太监,杀了他就是向慈禧示威,但是奕?这一刀杀的是有理有据,太后也莫能奈何 。从此之后,这叔嫂二人的梁子是越结越深 。同治十二年(1874年),朝中有人为了迎合慈禧太后,奏请重修被英法联军焚毁的圆明园 。这个提议正中了素喜奢华的慈禧太后下怀 。慈禧将此事交给朝臣讨论,以奕?为领班的军机处当即反对,理由就是国家财政困难,不应该耗费巨资重修园子,当以国计民生为重 。奕?反对的理由也是正当,慈禧又是没有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