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受争议的三国人物魏延

三国人物,能让后人记住的实在太多 。文臣武将,云集一时 。要说谁的名气更大些,文则“卧龙凤雏、周郎司马”,武则“吕赵关张、黄马典许”,各擅胜场,各有粉丝千千万 。但要说谁的争议比较大些,则非魏延莫属 。这要怪罗贯中,一句“脑后有反骨”让魏延成为永难…三国人物,能让后人记住的实在太多 。文臣武将,云集一时 。要说谁的名气更大些,文则“卧龙凤雏、周郎司马”,武则“吕赵关张、黄马典许”,各擅胜场,各有粉丝千千万 。但要说谁的争议比较大些,则非魏延莫属 。
这要怪罗贯中,一句“脑后有反骨”让魏延成为永难翻身的小人,又让他连说三句“谁敢杀我”让他成为目中无人的狂傲之人 。很多人在为魏延喊冤 。
但问题就在于这其实是一个搭错线的认识,也就可以说这是一个错觉 。我们不妨问一下,我们是相信小说多一些,还是相信所谓正史多一些 。如果你相信《三国演义》,那么,就没有理由指责诸葛亮的过失,魏延就是有反骨,他就是忌惮诸葛亮才不敢把权力野心表露出来,否则,何必于“星落秋风五丈原”之后,耍大牌耍到极点,把栈道都烧了,要斩杀杨仪 。
作为一名军事大员,征西大将军,南郑侯,不以国家大局为重,一味使气任性,摆老资格,公然挑起内战(如果两军碰上的话),在那种形势下,魏延本来就其罪当诛 。所以,就《三国演义》来说,与其说诸葛亮看出魏延有反骨,不如说诸葛亮了解魏延轻易不服人,心高气傲又私心极重的性格弱点,知道自己故去之后,已经告别了“五虎上将”时期的蜀国再无人能镇得住他,结果必致大祸 。那么,为蜀国的稳定计,诸葛亮授意张岱将魏延及铲除,也应该说是非常正确的策略 。补充说一句,我个人认为,《三国演义》将魏延的故事说得非常成功 。何以见得,那么多的“烟丝”(按照现在通用的给支持者们取的特殊说法,魏延的支持者大抵是可以这样叫的 。)千百年来一直忙着为他翻案就是证明 。
如果我们承认《三国演义》是小说,那么小说即虚构,魏延就仅仅是罗贯中先生设计的一个故事角色而已,作为故事的讲述者的罗贯中完全有权根据自己的叙述愿望设计人物的命运走向,我们跟罗贯中争什么?当时的作为故事的小说,要的效果仅仅也就是要赢得观众的叫好声,让观众喜欢听,本来就没什么艺术讲究,也不承担什么历史使命 。给一个小说任务翻案?说难听点,这不是吃饱了撑的吗?
也好,来看看正史中的魏延:
据《三国志·魏延传》所说,魏延“以部曲随先主入蜀” 。那么也就是说,他本来就是刘备的部下,不是降将,也就不存在诸葛亮在他归降时的所谓有反骨之说 。而且在刘备时期,魏延就曾被委以大任的 。刘备进位汉中王的时候,就弃张飞用魏延为“汉中太守” 。刘备在宣布任命状的时候是很有意思的,他在朝堂上当群臣的面对魏延说:“我现在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你,说说,你将怎么做?”按说,在私下里,刘备是肯定先跟魏延通过气的,魏延也肯定跟他交过底 。如今之所以有此一问,应该是出于给魏延壮威的考虑 。魏延的回答显示了他的自信或者说高傲:“如果曹操亲自率领他的全部大军来犯,为将为您挡住他,如果他只是派帐下一位将军带个十把万人来犯,我会替您吃掉他 。(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镇守汉中,他实践了他的豪言壮语 。刘备也没有亏待他,封了他镇北将军,建兴元年,又封了个都亭侯 。足谓恩宠有加 。
要知道,诸葛亮自出山之后就一直掌管着刘备方的军政实权,这些任命,我们完全可以认为,刘备肯定是征求过诸葛亮的意见并获得了支持的 。而事实上,诸葛亮待魏延也是不薄的,据裴松之注,诸葛亮在病中就曾经对魏延等说:“我死了之后,你们只要谨慎的守着就行了,一定要注意,不要再出兵了 。(我之死后,但谨自守,慎勿复来也 。)”并且还让魏延代行自己的职权 。这是一种怎样的信任?对自己认为有反骨的人,诸葛亮会把权交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