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秦兵马俑看长平之战:揭秘40万赵军难敌秦军( 四 )


军阵的最后边有三列横队,其中有一列是面朝后的,为什么要这样布置呢,它防止敌人从背后袭击 。
军阵的最后边有三列横队,其中有一列是面朝后的,为什么要这样布置呢,它防止敌人从背后袭击 。
在军阵的右翼,有两列士兵,一列朝前,另外一列面墙而立 。在左翼,也有一列士兵面目向外,虎视眈眈 。这样布置是提防大军的左右两侧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这些面壁的士兵正是整个军团两翼的护卫队 。
有前锋,有后卫,有两翼,在这四面的围绕之下,中间是个庞大的军阵的主体 。
这是由38路纵队组成的主力部队,步兵和战车相间交错,浩浩荡荡、气势磅礴 。
它是个屯聚的阵势,他没张开,兵书上曾经讲了,说这个坚若磐石,一旦展开,如万弧挺刃,好像一个刀一样一下挺开来了 。
40万投降赵军被白起全体活埋
这是古代战争史上极其经典的军阵范例,它进可以攻,无坚不摧;退可以守,固若金汤 。在这样的军阵前,赵军难逃厄运 。
这个村庄叫白起堡,传说是当年秦军统帅白起的指挥部,作为最高统帅,白起怎样指挥他那庞大的军阵呢?秦军投入到长平的总兵力在五十万以上,即使在一个局部战斗中,恐怕也有成千上万的士兵 。
古代兵书上说,军队是靠擂鼓和鸣金来指挥作战的,考古学家在兵马俑军阵的指挥车上果然发现了指挥工具 。可惜,革制的鼓早已腐烂,但这个青铜铎留了下来 。两千多年前的秦军战士,就是听着它的声音从战场撤回 。鸣金是收兵,而击鼓,则是前进 。各级军官根据旌旗的指示改变击鼓的节奏,士兵们根据节奏行动,这样,在指挥官的意志下,成千上万的士兵作为一个整体进退攻守,互相配合 。
在长平战场,战争已经进入了最为惨烈的阶段 。四十万赵军被秦军死死围住,四次突围均告失败,断粮已将近四十多天,伤兵的惨叫和哭声弥漫四野,活着的人把伤者杀死吃掉,秦军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引发惊恐不安 。绝望象瘟疫一样蔓延 。这,正是白起所期望的 。
在高平的谷地,有一个围城村,当年赵国的士兵很可能被秦军围困在这一带,绝望中的赵括挑选了精锐的战士,准备做最后一博 。
可以想象:当年亡命突围的赵军,正是撞在了秦军无坚不摧的军阵前,这是一架真正的战争机器 。
万弩齐发,赵军一个个倒下 。统帅赵括就是在最后一次突围中被射死 。残余的士兵惊魂未定时,青铜戈矛组成的方阵已经像一座座城一般压了过来 。绝望的赵军最终被秦军彻底摧毁 。
两千多年过去了,当年的激战早已化为司马迁笔下简约的描述 。
40万受尽折磨后向秦军投降的赵军,被白起全体活埋 。
在古战场的遗址上,考古学家们发现了成堆的白骨 。尸骨的边上还遗留着士兵们的兵器和随身携带的钱币 。这是古代战争史上最为悲惨的一页 。
这场前无古人的大战,震惊了山东六国 。赵国从此一蹶不振,其它诸侯也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秦统一中国的脚步 。
长平之战结束后的那一年,一个婴儿出生了,他就是未来的秦始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