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秦兵马俑看长平之战:揭秘40万赵军难敌秦军( 三 )


从考古挖掘看,专家们在骑兵纵队中没有找到适于马背作战的长矛和战刀,却找到了箭头、弩这样的远射兵器,秦军骑兵竟然是用弩在马背上作战,确实有些出人意料,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正是骑兵处在发展阶段时的形象 。
可以相信,在长平战场上,直扑赵军大本营的五千骑兵还无法像后来的骑兵一样,挥刀舞枪冲击敌人 。他们的任务很可能是监视赵军大本营的动静,袭击赵军运送粮草的后勤部队 。
然而,秦人深知作战中配合协同的重要性,在厚厚的黄土下面,这支秦国的骑兵部队井然有序 。他们四骑一组,三组一列,八列共108名组成一个纵队 。考古证实:秦骑兵已经具有非常严密的组织,这是迄今人们所知道,中国最早的骑兵编队 。
战国时代,因为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机动能力,骑兵部队在秦军中已经成为一支不可或缺的攻击力量 。长平之战,5000秦骑兵最终截断了赵军的粮道,为彻底包围对手发挥了关键作用 。
超越想象的最先进秦军军阵
山西省的高平县,这个村庄叫三军村 。两千多年前,赵军的统帅部就设在这里 。赵军被围后,立即建筑工事,等待救援 。这时,司马迁写到,秦军统帅白起并不马上发起总攻,他准备用更加残酷的办法削弱对手的战斗意志,白起围而不打,只出动轻兵反复袭击、折磨被围的赵军 。
围困持续了46天,在那悲惨的日日夜夜里,在成群饥饿疲惫的赵军士兵中反复冲杀的秦军轻兵,究竟是什么部队呢?
在众多的陶土战士中,有这样一群,他们手执戈矛,没有任何防护铠甲,是典型的轻装 。在冷兵器时代枪林箭雨的战场上,这种装束的战士不是炼就了一身高超的格斗技术,就是拥有非凡的勇气 。一些军事专家认为,这些战士很可能就是司马迁所谓的“轻兵” 。但是,其它专家有不同的看法 。
在第二个俑坑,骑兵部队的边上,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战车的残迹,但是,当探测结果全部出来的时候,专家们却颇感意外 。
在秦的时代,车步配合是最典型的作战方式 。在庞大的战车后面,总有步兵跟随,进攻时车步总是一齐向前推进 。车弛卒奔的作战方式曾经风行一千多年 。
但是,这儿的探测结果却完全不同,在厚厚的黄土下,埋着一支纯粹由64辆战车组成的部队 。
这些战车车体窄小,仍旧由四匹马拉动 。可以推想,由于没有步兵跟随,他们完全可以跟上骑兵的速度 。战车上的士兵配备着戈、矛等刺杀兵器,正好弥补骑兵无法近身攻击的缺憾 。
一些专家认为,袭击被困赵军的轻兵,应该就是这种独立战车,将赵军一分为二的25000名奇兵很可能就有这种独立战车部队 。
赵军主力在长平被围的消息传到咸阳,忐忑不安的秦昭王喜出望外,他立即亲自赶赴前线,将15岁以上的男子悉数征召,组成一支大军 。这支临时拼凑的秦军从战场的两翼,一直插到赵军大本营背后,彻底切断了全部赵军的后路 。
赵军统帅赵括终于意识到,形势已经极度危险,他把部队分为四队,拼死突围 。司马迁没有提赵括是向哪个方向突围,合乎逻辑的推测应该是,向赵军的大本营方向,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赵军必须闯过一关,就是那两万五千奇兵,正是他们,关闭了赵括与大本营守军会合的铁门 。
可以想象,在整个包围圈上,这里曾经发生过最为惨烈的战斗 。这“绝赵军后”的秦军部队,如果没能顶住赵军的拼死突围,这场战争的结局或许会改写 。此时,除了士兵的勇敢,没有什么比精心组织的军阵更有效了 。
在这个凝固的地下军团,6000多个兵马俑组成了一个活生生的秦军军阵 。排列在军阵最前面的是三排弩兵,他们是整个军阵的前锋 。在军阵的最后面也有三排弩兵,至今还埋在地下,他们是整个军阵的后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