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本可以用种师道而不被金人所灭可惜啊( 三 )


应该说 , 李纲这番话是非常有见地的 , 跟之前种师道所说实在是英雄所见略见 。赵桓听了连连点头 。李纲接着又提出:“勤王之师渐集 , 兵家忌分 , 非节制归一不能济 , 愿敕师道、平仲两将听臣节制 。”
从李纲的角度来说 , 这个请求应该不过份 , 他现在的职位是尚书右丞兼亲征行营使 , 所谓“亲征行营使”就相当于皇帝在战争中的替身 , 并且赵桓早就明言由他总揽守城事宜 , “许便宜从事” 。而在同一场战役中 , 不同的军队要纳入在统一的管理体系之内 , 这个最高指挥者无疑是由他本人来担任最为合适 。
但在赵桓心目中 , 种师道的份量可比李纲重得大了 , 人家种师道的官职是靠在边庭一刀一枪拼下来的 , 你李纲也就这几天工夫就从一个从四品的太常寺少卿跃进到正二品的尚书右丞了 , 还不知足 , 现在明知对金人的战略拥有了绝对优势 , 一量你领导战争胜利了 , 还不得功高震主?太祖皇帝创建了枢密院制度 , 就是为了不让宰相掌兵 , 你现在都已经是副宰相 , 让你任亲征行营使已经有违了祖制 , 还掌握全部军队 , 那还得了?!
他推托说:“种师道年纪比你大得多 , 而且既熟读兵书 , 又有实战经验 , 职位与你相同 , 由你来节制他恐怕不合适吧?”于是在行营司之外 , 另建了一个宣抚司 , 任种师道任命为宣抚使 , 以姚平仲为都统制 。这还不够 , 他还升种师道为检校少傅、同知枢密院、京畿两河宣抚使 , 由他统领四方勤王之师 。
第二日 , 赵构觉得勤王的军队还不多 , 这么做 , 种师道的军权还没有李纲高 , 于是又把行营司的前后军拨给宣抚司 。这样 , 李纲行营司原本的前后左中中五军已去其二 , 李纲的指挥权大大降低了 。这还不算 , 赵桓还屡屡重申“两司不得侵紊” 。从此节制既分 , 不相统一 , 宣抚司要干什么 , 往往托以机密之名 , 互不通气 。
(李纲画像)
因为赵桓的猜疑 , 战争中最可怕的危险也由此构成 。
军队中的指挥权一旦分解 , 作战中就会出现号令不一的现象 , 士兵也就无所适从 , 混乱不堪了 。更可怕的是 , 赵桓对当前形势变化的分析总是比实际变化慢上好几拍 。因为种师道的到来 , 因为敌我双方兵力上的简单比较 , 他对待金人的态度开始从之前的盲目悲观转变为盲目乐观了 。他有理由相信 , 自己的二十多万人在百战名将种师道的带领下 , 完全可以将金军的六七万打得落花流水 , 大败而逃 。
伟人说过 , 我们绝不能犯盲动主义 , 盲动主义是必然要失败的 。
可惜 , 乐观的赵桓开始犯盲动主义了……
宣抚司的成立 , 已经分散了原先行营司的一部分兵力 , 而宣抚司作为一个新成立的部门 , 由各路勤王兵马组成 , 内部更是派系丛生 , 很不统一 。甚至有些人并不甘心受种师道的节制 。跟随种师道一起东来的姚平仲就是其中之一 。
姚平仲 , 字希晏 , 世代为西陲大将 。父亲早死 , 由叔父姚古抚养成人 , 年十八 , 与西夏人激战臧底河 , 斩获甚众 , 战功第一 , 关中豪杰对他推崇备至 , 称他为“小太尉” , 足见英雄了得 。几十年后 , 有人见到年逾八旬的他“紫髯郁然 , 长数尺 , 面奕奕有光” , 更令人稀奇的是 , 他“行不择崖堑荆棘 , 其速若奔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