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流行的吃面茧风俗
吃汤圆,是现代元宵节的饮食主题 。其实,在唐宋以前,汤圆并不是元宵节的必食之物,与中秋食月饼一样,只是元代以后才渐渐流行 。
南朝时,元宵节流行吃粥,但这不是普通的白粥,而是放了油脂的膏粥 。据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所记吴县张成遇蚕神的故事里,可以知道此俗源于祈蚕活动:吴县张成,夜起,忽见一妇人,立于宅上南角,举手招成 。成即就之 。妇人曰:此地是君家蚕室,我即是此地之神 。明年正月半,宜作白粥泛膏于上祭我也,必当令君蚕桑百倍 。言绝,失之 。成如言作膏粥,自此后,大得蚕 。今正月半作白膏粥,自此始也 。
【唐代元宵节不是吃汤圆!而是吃面茧玩逐鼠游戏】稍晚于吴均的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所记稍有不同,是吃豆粥(糜) 。不论是膏粥,还是豆粥,可以肯定如今流行的吃汤圆食俗,在南北朝甚至到唐代都未流行 。
唐代元宵节流行的是吃面茧,京城官宦之家最喜欢 。这种食俗引入了盛行的占卜概念 。《开元天宝遗事》探官条称,都中每至正月十五日造面茧,以官位帖子,卜官位高下 。或赌筵宴以为戏笑 。
面茧里包入写上官职的竹木签,看谁能吃到,以测官场运气 。此俗一直到宋代都很流行,但又有新吃法 。据宋吕原明《岁时杂记》称,北宋都城汴京上元有吃面茧之俗,面茧做法是将肉馅或素馅塞进面团里,做成有馅的馒头 。南宋诗人万里有一诗句反映了时人的茧占愿望:小儿祝身取官早,小女只求蚕事好 。
北宋年间,元宵节流行的食品中还有用糯米做的圆子,里面包糖,下沸水煮熟食用,这与今汤圆已无区别 。
元宵节习俗之逐鼠
逐鼠是一项元宵活动,这项活动始于魏晋时期 。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 。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传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 。
基本概况
中国古俗中,正月十五还是个逐鼠的日子,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 。因此正月十五逐老鼠,这一习俗也主要盛行于古代南方盛产桑蚕的广大地区 。正月十五,冬日刚过,立春不久,此时老鼠开始活动,但行动迟缓,正是除鼠的好时机 。然而古人迷信,认为老鼠是五谷神,不敢轻易得罪,但又担忧老鼠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于是只能讨好它 。中国古俗中,正月十五还是个逐鼠的日子 。
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载:世人正月半做粥糜祷之,加肉覆其上,登屋食之 。咒曰:登高糜,挟鼠脑,欲来不来,待我三蚕老 。则是为蚕逐鼠矣!正月十五,冬日刚过,立春不久,此时老鼠开始活动,但行动迟缓,正是除鼠的好时机 。然而古人迷信,认为老鼠是五谷神,不敢轻易得罪,就在元宵节这天煮一锅肉粥,放在老鼠时常出没的地方,一边放一边嘴里还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吃了肉粥后再祸害庄稼就不得好死 。
正月十五逐老鼠,这一习俗盛行于古代南方盛产桑蚕的广大地区 。这项活动始于魏晋时期 。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 。
具体做法
逐鼠在农历的正月十五举行(元宵节) 。养蚕的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传说这样做,当年的老鼠就不会吃蚕宝宝 。
有些地方还有元宵节照鼠耗的逐鼠风俗,于逐老鼠的目的一样 。在湖南宁乡,元宵节晚上人们以香蘸茶油,点燃后插于屋内各个角落,使老鼠不敢出洞耗粮毁物;有的地方还边插香边念咒语,把客虫(老鼠)驱逐出屋 。《荆楚岁时记》则云: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门户 。先以杨柳插门,随杨柳所指,仍以酒脯饮食乃至粥插箸而祭之 。其用意亦是以之逐鼠护蚕 。
- 唐代女子如何化妆:鱼鳞贴额头酒窝处胭脂点红
- 金太宗和赵匡胤撞脸金太宗是不是长得像宋太祖
- 高句丽究竟是不是我国东北政权,亦或是朝鲜历史呢?
- 鲈扎子是海鱼吗?
- 原来七夕不是情人节一 原来七夕不是情人节
- 元宵节的节日风俗有哪些 春节的节日风俗有哪些
- 苏麻喇姑常年不洗澡的真正原因这不是传说!
- 唐代诗人杜甫的工匠精神是怎样炼成的?
- 唐代诗人苏东坡:将怀孕的姬妾送人
- 谁知道《薯愿》薯片到底是不是非油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