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一亩三分地的这个叫法是怎么来的

【俗语一亩三分地的这个叫法是怎么来的】“一亩三分地”这个口头禅相信都听说过吧?“一亩三分地”的意思是指:自己的势力范围,自己的小圈子 。这个词用于贬义的时候比较多 。但是“一亩三分地”的说法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偏偏是一亩三分,而不是二分、四分?
“一亩三分地”的说法是怎么来的
其实这句俗语的来源与先农坛皇帝“亲耕”的藉田有关 。明清两朝的皇帝,为了及时了解农时,熟悉节令,居住在深宫大院里的皇帝便在惊蛰时节乘龙辇从正阳门到先农坛耕地 。
耕地“一亩三分地”
当时划出的这一块地叫“演耕田”,每年由皇帝、皇后“亲耕”,表示普天之下该种五谷了,并以此显示其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这种做法世代沿袭,他人不得将地改作它用 。当时皇帝“亲耕”的这块地恰好为“一亩三分地”,于是,“一亩三分地”就这么流传下来了 。
皇帝“亲耕”的藉田为什么非要定为“一亩三分”
据传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取它的象征意义 。在古代“一三五七九”被视为阳数,“一”和“三”为阳数中最小的两个 。因为皇帝是天子,既要“亲耕”,又不能太劳累,所以定个最小的土地面积作为耕田,权作意思意思地“示范性耕耘”,所以为“一亩三分” 。
耕地“一亩三分地”
还有一种说法是认为与当时明朝的行政区划有关,明朝有13个行政区划,称作“十三都司”,所以取了“一”和“三”作为耕田面积 。北京先农坛的“一亩三分地”长11丈、宽4丈、分为12畦 。中间是皇帝的“亲耕”之位,三公九卿等大臣都在两旁从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