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都是满族人那么他们是怎么看待满语的

皇帝们汉语越来越好的同时 , 他们时刻也没放松满语 。满人建国日久 , 母语的使用范围越来越缩减 , 不少旗人开始汉化 , 自然引起朝廷警惕 。从清中期开始 , 旗人御前奏事、请安、谢恩、报履历按照规定必须使用满语——这一制度也一直维持到了清末 。
普通旗人官员侍卫尚且如此 , 宗室王公的要求则更加严格 。自乾隆起 , 宗室袭爵都需要“考封”——有爵位的宗室除了继承者以外 , 其他兄弟都要参加考试 , 考试成绩决定他们能继承什么爵位 。考试内容主要是翻译、马箭、步箭 , 翻译即为满文 。所以到了清末 , 可能反而是有爵位的宗室旗人满文水平好于其他人等 。
对于学不好满语的旗人 , 皇帝往往会直接批评 , 如顺治帝就撂过“年久无成者 , 决不轻贷”的狠话 。顺治十一年 , 下令旗人不准学习汉文原版著作 , 只许看满文翻译本 。康熙同样居安思危 , 他曾对侍臣说:“此时满洲 , 朕不虚其不知满语 , 但恐后生子弟渐习汉语 , 竞忘满语 , 亦未可知 。雍正帝也批评侍卫“弃其应习之清语 , 反以汉语互相戏谑 , 甚属不合” 。
可能最令人意外的是 , 著名的汉语爱好者乾隆却在维护母语上表现的最为强硬 , 甚至停办了宗学汉语 。为强调满语的重要性 , 他发布过多条谕旨 , 如乾隆四年要求各部院不准偷懒 , 档册中满汉文都必须写全 , 乾隆七年时又说:“满洲人等……凡遇行走齐集处 , 大臣、侍卫、官员 , 以及兵丁 , 俱著清语 。”
乾隆以后这一态度仍得以延续 。嘉庆五年的上谕要求“各省驻防人等若专务此而废弃清语骑射 , 即停止此例 , 不准考试 。”道光也曾下旨“清语、骑射系满洲根本 , 人各应习 。
各省驻防人等原由京城分拨满洲 , 非绿营可比 , 亦应一体学习清语 。”咸丰二年 , 又有“八旗人员骑射、清文是其本务 , 即使于清文义理不能精通 , 亦岂有不晓清语、不识清字 , 遂得自命为旗人之理?”的训诫 。
【清朝皇帝都是满族人那么他们是怎么看待满语的】光绪也曾经做过把不会满语满文的旗人大臣罢职撵回去读书这种事 。据《光绪朝实录》记载 , 光绪二十年正月 , 德宗上谕:“本日召见委散秩大臣兴泰 , 奏对谢恩 , 清语甚属生疏 。经朕询问 , 据称未经学习清语 。兴泰著开去委散秩大臣 , 回旗读书 。”可见直至清末 , 皇帝对于满语的使用还是一样有严格要求的 。
除了面见皇帝时规定必须使用满语以外 , 清宫中还有一些场合如堂子祭祀时 , 萨满也必须说满语 。清末时皇帝与侍卫的对话 , 有些也为满语 。如苏勋丞在口述历史《我所见到的慈禧和光绪》中 , 就言及光绪用满语指挥侍卫快点走:“……30里路 , 一个钟头跑到 , 把跟随的兵士跑得汗如雨淌 , 光绪还嫌不快 , 手拍轿窗 , 一个劲地催:‘加步!加步!伊里加步!’”(即满语 yabu, yabu, ili yabu——“走!走!停 , 走!”之意) 。
许多政府公文也要使用满文书写 , 如奏折、上谕和各部档册 。条约也多数以满文为准——早期如尼布楚条约 , 原本没有汉文 , 只有满文、拉丁文和俄文的版本 , 到清末时的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 原文也一样注明了以满文本为准的字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