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的一些专业知识,数码相机专业知识( 六 )


养成持握照相机的好习惯
首先,在拍摄取景时,不论要拍摄的画面是横向的、还是纵向的,都必须要使取景器边框的底边和地平线平行,否则,拍摄出来的房子、树木、人就像要倒的样子似的 。
正常建筑(图),东倒西歪的亭子(图)
另外,使用相机拍摄时,要用双手把握相机,以横握相机为例,一般是用左手心托住相机,左手大拇指和食指调焦,用右手食指按压快门 。尽量使相机处于静止状态,按压快门时,要屏住呼吸,动作要轻 。若用力过猛,相机可能受到振动,胶片上记录下来的影像就可能模糊 。可将肘部夹紧身体,或将相机放在坚固稳定的物体上,如三脚架上,膝盖上,也可以靠在柱子、墙壁上,尤其在使用快门速度比较低时,最好找一个支撑点,否则,很难得到清晰的结果 。
使用三脚架时,千万不可大意的是,便携式三脚架上放置了相机之后,常常头重脚轻,遇有刮风时,有翻倒的可能;人走过时,有可能被绊 。因此,应做到人不离相机 。从三脚架附近经过的车辆等有比较大的震动时,也会使影像不清晰,这一点要予以注意 。
再有,不要用手握住变焦头,因为变焦时镜头要前后移动!
手指和头发以及相机背带等物不要触及镜头、自动调焦窗口、传感器窗口、闪光灯等,也不能挡在这些部件前面,因为这样会使照片的某一部分因被遮挡,而无法记录影像,也会弄脏镜头,从而影响照片上影像的清晰度 。
相机镜头被遮挡--照片示意图
关注摄影过程中人眼的适应能力
瞬间曝光留下千姿百态,方寸之间容纳千言万语 。几乎所有的人都希望用自己手中的照相机留住一个个美好的瞬间.但是,也许有的朋友注意到了,有些场合,我们看起来感觉光线很明亮,可拍摄下来的影像却相当暗;有的景物,在人眼看来色彩鲜艳夺目,拍摄到画面上却面目全非 。这是为什么呢?
大凡拍过照片的人都知道,如诗如画的风景、多姿多彩的动体是经过相机镜头后记录在感光胶片上的,这纯粹是一个物理化学过程 。而我们的视觉感受却不那么简单,既有人眼的生理功能在起作用,也有记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因此,对景物的感觉就不及胶片那么"客观" 。人的视觉所具有的这种特点被称之为"视觉适应" 。往往由于人们对这种"视觉适应"的"熟视无睹",致使在某些情况下引起摄影的失误 。
"视觉适应"表现在很多方面 。
首先,表现为"亮度全面适应" 。例如,人从室外走入室内,常常感到室内和室外景物一样亮 。但是,如果用与室外拍摄相同的光圈和曝光时间来对室内景物进行拍摄,却会发现,室内的照片因曝光不够而显污暗 。这是因为,当人进入室内时,室内的低照度会引起人眼瞳孔的扩张,灵敏度提高,使进入人眼的光量成倍增加,多时可达十几倍,因而意识不到光照的变化 。这就是人眼?亮度全面适应" 。而胶片却不具备这样的调节功能 。因此,从摄影的角度来看,由于人眼的调节幅度很大,往往不能正确估计光照的实际强度,这是对摄影不利的 。解决的办法是,在按下快门之前,要用测光表测光,对相机的光圈和速度做出必要的调整,以补偿胶片所不具有的"亮度适应" 。
相应地,对于色彩的感受,也存在"色觉全面适应"的现象 。表现在对于不同照明条件,如日光和灯光、晴天和阴天、早上和黄昏,虽然光源的光谱成分发生了变化,但是由于人眼视网膜上感光细胞的灵敏度所具有的自我调节功能,使人眼看不出物体色彩的有多大变化 。加之人对物体在白光下的颜色是有记忆的,因此,当光源有所改变时,心理作用致使人们对物体色的变化不易察觉 。这时,千万要记住的是,胶片可没有这样的适应能力,因此,要根据光源的不同,选择不同种类的胶片,或使用相应的滤光镜 。否则 。会出现不同的偏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