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决定项羽和刘邦生死命运的竟然是这两样东西

态度决定高度 , 性格决定命运 。项羽和刘邦因为家庭出生不同 , 性格有很大的差异 , 学识上各有千秋 , 修为上自然也是大为不同的 。刘邦历经风霜 , 显得成熟、老练、沉稳 。而项羽显得幼稚、无知、轻浮 。
刘邦无论遇到什么事都可以做到处变不经 , 这跟他多年混迹于江湖 , 多年修为有关 。举两个小例子 。
网络配图
例一:刘邦在干黑社会时 , 因为当时是王陵的大哥大 , 他只能算小小弟 , 因此 , 刚出道时连温饱都是问题 , 常常是饱一餐 , 饥一餐 , 吃了这顿没下顿 , 逼不得已 , 他只好有时还着自己的小弟 , 如卢绾等人去大哥家蹭饭 。亲不亲一家人嘛 , 大哥对刘邦这种不务正业虽然反感 , 但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 忍痛奉献自己辛苦所来的粮食而打碎牙齿往肚子里吞 。但刘邦的大嫂却不干了 , 眼看长此下去 , 家里的口粮都会被刘邦等人消耗殆尽 , 她想出拒刘邦于千里之外的妙招 , 改变吃饭的作息时间 , 提前吃饭 , 然后 , 等刘邦等人来时 , 故意敲锅问底 , 摆出一副“你来的不是时候 , 我们已经吃完饭的现状” 。刘邦呢?不是傻子 , 一看就知道情况不对 , 但他并不是那么容易唬弄的 , 通过揭锅探底 , 很快就发现了藏匿剩余的饭菜 , 事实已经水落石出了 , 有吃不给吃 , 脸面何存 , 这对于刘邦来说无疑是奇耻大辱 , 但刘邦并没有因为在小弟面前失了颜面就大发雷霆 , 大吵大闹 , 而是选择了“默默地走”了 , 忍气吞声 , 只为家丑不可外扬 。但刘邦并没有因此就忘记这样的仇恨 , 多年后 , 当他摇身一变 , 成为九五之尊时 , 对此事依然耿耿于怀 , 虽然当时大哥大嫂当时已不在人世了 , 但他还把怒火迁怒到了大哥儿子身上 , 在对众亲人都封侯时 , 唯独对大哥的儿子不封 , 最后在老父亲亲自来求情下 , 才勉强封侯 , 但还是留了一手 , 封了一个极具污辱性的称号——羹颉侯 。正所谓君子报仇 , 十年不晚 , 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到 , 刘邦的隐忍和修为有多深 。
例二:刘邦刚开始斩白蛇革命时 , 他成功拉下沛县做为出发点后 , 接着又拿下了附近几座城池 。然后派老乡雍齿守城 , 结果这个雍齿是个两面三刀之人 , 在秦朝的糖衣炮弹之下成了俘虏 , 投靠秦朝后 , 刘邦的革命的基业毁于一旦 , 第一桶金荡然无存 , 这对于刚起革命的刘邦来说无疑于灭灭顶之灾 , 最后靠“归顺”项梁才勉强度过危机 。这样的深仇大恨 , 刘邦自然莫齿难忘 , 按理说日后抓到叛徒雍齿应该要把他碎尸万断才解气 , 然而 , 刘邦登基后 , 面对雍齿的“珊珊来归” , 刘邦却一反常态 , 不但没有治他的罪 , 反而给了他一个别人惊羡不已的侯爵的封号 。这种相逢一笑泯恩仇 , 这种以德报怨 , 这里面虽然有政治需要 , 有治国的策略 , 但从另一个测面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了刘邦的胸襟和修为 。忍常人不能忍之事 , 方能做常人不能做之事 。刘邦的成功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