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定规矩:学生成绩差老师发配边远地区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 。早在西周时期,《太公家教》已记载有“弟子事师,敬同于父”;春秋时期的孔子更留下了“有教无类”等至理名言……在中国古代,教师一直是备受尊重的一个职业 。那么,古代什么人才能当老师?现代要想当老师得有从业资格证,古代“教师”从业也要通过考试吗?
《登科记考》记载:“诸博士助教皆计当年讲授多少以为考课等级 。”
网络配图
在西汉以前,教师多是推荐,并不需要从业考试 。但到东汉时期,中国出现了教师“资格考试”——要想成为太学博士,得通过太常主持的考试(有点类似今天教育部主持的考试) 。当时,经学名流才有任职资格,而且,对教师个人的教学经历和年龄都有相应的规定,要求曾教过学生50名以上,年龄不小于50岁 。
隋唐时期,中国形成了完备的官学制度 。官学,相当于今天的公办学校,既有小学,也有大学;既有综合性学校,也有专科学校 。当然,教学管理和要求也更规范更严格了,对教师从业资格和教学能力都有一套完善的考核办法 。
唐代对包括教育行政官员和教师在内的学官,同其他官员一样,均要定期“考课”,一般每年一小考,三至五年一大考 。考核内容分业务、品德及教学效果等,考核结果分为九等 。其中,授课数量是考核定级的重要标准之一 。此即《登科记考》中所说的:“诸博士、助教,皆计当年讲授多少以为考课等级 。”
网络配图
古代教师称谓很多,继秦汉出现“博士”后,到宋代教师又有了一个新的称谓“教授” 。石介、孙复、胡瑗等宋代一批著名学者都曾被聘为太学教授 。宋代是民办学校开始兴起和繁荣的时代,私立书院流行,但朝廷对官学同样抓得很紧,要当上“公办教师”同样得考试 。
宋熙宁八年(公元1076年)实施的“教官试”制度,大概是中国教育史上最难通过的教育主管和教师资格考试 。《文献通考·学校七》称,由于考试过严,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全国州、县的教授“只五十三员”,“盖重师儒之官,不肯轻授滥设故也 。”
【明成祖定规矩:学生成绩差老师发配边远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