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前期军队战斗力那么强,为什么到抗倭的时候实力这么差

明朝,从洪武皇帝朱元璋开始,就开始重文轻武,土木堡之变后,武将的地位更是一落千丈,跌至历史最底点 。将军们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屡建奇功,其社会地位的提升还不如一篇精彩的文章 。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还必须从明朝文官和武将之间的观念差异说起 。
明朝文官的施政理念和武将领兵作战的原则,在根本上是不相容的 。明朝的文官倡导中庸,以保持各方面的平衡来作为施政的前提,如果事情弄到非要动用武力,属于平衡被打破,对他们来说是失败的象征 。他们有一种坚持了几千年的观念,即上自国家,下自个人,不能把力量作为权威 。
但是就武将来说,他们所受的训练和人生经历却养成了和文官截然相反的气质 。他们有要当机立断的能力和决心,在必要时能够孤注一掷,将自己和部下的生命当做赌注,换取最终的胜利 。然而,大多数文官以中庸之道为处事原则,标榜稳健和平 。武将在刀光剑影中立下的汗马功劳,在文官心目中只是匹夫之勇,即便是克敌制胜,也不过是短暂和局部的成功而已 。
理念上的南辕北辙,使文官不仅在精神上藐视武官,在实际作战中,他们也会提出各自无理的指责 。如果将领当机立断,指挥部队快速投入战斗,就是贪功冒进,嗜杀成性;如果按兵不动,等待有利战机,那就是畏敌不前,养寇自重 。武将必须听从文官的指挥,然而一旦发生变故,他们却要武将承担一切责任 。功劳可以全是我的,黑锅必须你来背 。
明朝重文轻武的风气,也使得退伍士兵无法得到正常的社会地位 。明朝属于农业社会,统治者所推行愚民政策的根本方针就是保持乡民的淳朴无知 。但是,士兵在部队所学到的技术和养成的习惯,难以再度适应简单的乡村生活 。他们退伍还乡后,与乡民格格不入,乡民也对他们敬而远之,尽量避免与他们产生交集 。
重文轻武的制度和风气所造成的后果就是,明朝的军事败坏到触目惊心的程度 。1555年,一股只有70人的倭寇团伙登陆后,深入明朝腹地,四处杀人越货,如入无人之境 。他们围绕有12万驻军的南京城兜了一个大圈子,最后虽然被歼灭,但是明朝士兵伤亡4000有余 。
【明朝前期军队战斗力那么强,为什么到抗倭的时候实力这么差】明朝名义上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多的常备军,约二百万人 。朱元璋设立军户,其本意在于保证官兵的来源 。然而,明朝武人地位低下,当兵也就成了一件不怎么光彩的事,所以各卫所里士兵逃亡和换籍的事件也就层出不穷 。
明朝中后期,除了西北边境,绝大多数卫所的实际人数都远远低于编制人数,最严重地区的剩余人数只有编制人数的百分之二、三 。而且仅有的这些人还被军官当做仆役,随意使唤 。
以上种种落后的情况,使得明朝正规军队的战斗力与民兵相去无几 。领兵将领又被文官重重限制,即使是一位卓越的将军也不能拥有统筹全局能力 。再加上,明朝后期一直被各种天灾人祸困扰,所以,建州八旗能以寡敌众,快速取代明朝,也就不足为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