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游牧民族并没有因为气候严寒就频频南下,但他们到底还是南下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人类学家告诉我们,“不考虑‘环境人口容量’的气候史都是耍流氓” 。一块单位土地上物产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就是“环境人口容量” 。假设西伯利亚森林里,每平方公里的物产可以养活30~50个人(气候最差的年份是30人,最好的年份是50人),环境人口容量=30~50;上海每平方公里生活20000多个人,人口容量=20000+ 。总体上讲,人口容量会随着纬度和海拔的上升而下降 。
这个概念对我们理解“气候对民族迁移的影响”至关重要,气候波动实际上影响的不是个人,而是人口容量 。如果11世纪时,生活在南西伯利亚的一个蒙古部落只有25个人,低于人口容量的下限(30人),那么不论是暴风雪还是极寒,都不会让他们挨饿,因为单位土地上的食物足够他们开销 。反过来,如果这个部落人口突破了50人,那么即便是年成最好的年份,还是有人会吃不饱,那就更别说如果这时还遭遇了极端气候的话 。
从“人口增长与环境容量变化关系”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气温波动影响的是人口容量,使之在一个区间的上下限(30~50人/平方公里)之间波动 。而该地区的人口数量则存在一定比例的增长,当人口增长曲线低于环境容量曲线的下限时,无论多剧烈的气候波动,都不会影响人们的生计,也就不会发生“南迁” 。而当人口增长曲线突破了环境容量的下限(30人/平方公里)时,即便普通的气候变化,也会造成食物短缺,引起迁徙 。从图中看,两条曲线焦点G点位置其实处于环境容量曲线(气候波幅)的平均位置,并不处于气温极低的情况 。
归根到底,不是极端的气候导致了人群的迁移,造成了中国历史上大量“北方民族南下”,而是人口增长本身 。人口增长突破环境容量后,导致的食物供应不足,才是北方民族“南迁”的关键 。因为,对于游牧民族来说,迁移是他们解决食物不足的第一方案 。如我之前所说,人口容量会随着纬度降低而上升,南方通常总比北方能提供更多食物,这在东亚就表现为“南迁” 。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解释了气候对人口环境容量的影响,我们需要借助文献来论证一下这个新的观点 。
以历史上最著名的蒙古帝国的崛起为例,关于蒙古部落起源的《蒙古秘史》中,在开头部分,有很多篇幅提到了一种独特的生计活动:成吉思汗祖先之一的“豁里剌儿台·蔑儿干由于豁里·秃马惕地区自相禁约,不得捕猎貂鼠、青鼠等野兽,感到烦恼 。……因不儿罕·合勒敦山为可捕猎野兽的好地方”便迁移了过来 。很有意思,成吉思汗的祖先作为游牧部落,并没有因为气候变化而迁移,他们迁移的理由非常特别——不得捕猎貂鼠、青鼠等野兽,感到烦恼 。
提到蒙古与貂鼠关系的不仅是《蒙古秘史》,当我们再次读到《北史》、《隋书》“室韦传”(汉文文献对“蒙古”的称呼)时,同样会发现一些有趣的记载:室韦部落“夏则城居,冬逐水草,多略貂皮”、“多貂”、“皆捕貂为业,冠以狐貂,衣以鱼皮” 。蒙古室韦部落为何捕貂,“两唐书”说得更清楚 。《旧唐书·室韦传》、《契丹传》都有“遣使贡丰貂”、“岁内貂皮为赋”的记录 。
这些文献为我们理解蒙古部落的起源和迁移提供了一个难得的窗口 。他们“捕猎貂鼠、青鼠等野兽”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自己吃肉,而是为了貂皮,这些貂皮也不是自用,而是“进贡” 。进贡给谁?无疑就是“两唐书”作者们背后的“南方帝国” 。对于蒙古部落来说,貂皮并不是白白进贡的,辽、金两朝其实用本地所产的粮食、盐、铁器和蒙古进行交换 。达官贵人以貂裘为宝,用盐、粮促使蒙古部落不断为了捕貂而迁移 。反过来,外来输入的粮食、铁器给蒙古部落人口的增长提供了物质基础 。
- 国庆中秋如何放假如何补班 是如何安排的
- 袁世凯的临终遗言是什么?他害了"我暗指何人?
- 笔记本电脑的保修期是多久 关于笔记本电脑的保修期介绍
- 玉的声音是清脆好还是沉闷好 如何简单挑选玉镯?
- 地下室防水防潮处理方法是啥 地下室防水防潮处理方法有哪些
- 三国曹魏著名名将李典为什么会英年早逝
- 皇太极一生勤政最后竟是劳累过度猝死吗
- 日本人士阿倍仲麻吕和诗仙李白是朋友吗
- 溥仪为何说自己是每日五万元租来的皇帝?
- 属兔女和啥属相最配 属兔女和属马男婚配是天造地设的一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