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怎样拼写中国地名:北京为什么是Pekig( 二 )


此外,威妥玛拼音的时代,北京地区读书人的语音和现代的北京话还是有一些小区别,所以威妥玛中“哥”拼写为ko,而“刻”则拼写为k’ê 。两字韵母并不一样 。
只是,如果按照威妥玛拼音来拼的话,北京是Peiching,南京是Nanching,广州是Kuangchou,厦门是Hsiamên,和Peking、Nanking、Canton、Amoy差距甚大 。这是因为这些拼写其实都是邮政式拼音 。
邮政式拼音
所谓邮政式拼音,顾名思义是在邮政系统中使用 。晚清中国在西洋的坚船利炮下被迫对外开放,大批西方人开始进入中国 。他们需要进行通信,而如何把中国的地名以拉丁字母形式呈现则是个大问题 。
高效运转的邮政系统需要标准化的地名以方便进行分拣投递 。中国地名拉丁化当时并未统一 。这个严重的问题使得邮政系统的主管大伤脑筋,对地名拉丁拼写进行标准化势在必行 。1906年,在上海举行的帝国邮电联席会议要求对中国地名的拉丁字母拼写法进行统一和规范 。
理论上说,采用当时业已流行起来的威妥玛拼音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不过,威妥玛拼音在邮政系统中的应用却遇到了不小的阻力 。
阻力之一来自于列强之间的争斗 。当时中国邮政系统由法国人帛黎控制,威妥玛拼音则是英国人制造的产品 。其英语色彩极其浓厚,拼读方面也相对照顾英语人群 。因此在法国人占据主导地位的邮政系统中不受欢迎 。
不过,当时邮政系统附属于海关,海关的头面人物则是英国人赫德,只可惜他虽然是英国人,却并不待见威妥玛拼音 。
地名标准化对邮政系统至关重要,标准地图也是其中一环 。
赫德在汉语拉丁化方面是个狂热的本地化支持者 。他认为威妥玛拼音拼写的是北京音,用北京音来拼写各地方的地名相当不合适 。在1906年之前,他就三令五申要求邮政官员递交地名拉丁化拼写时不要采用威妥玛拼音,而应该采用当地方言 。
在不支持威妥玛拼音的法国人和他们特立独行的英国老大赫德的共同作用下,邮政式拼音应运而生了 。
虽然威妥玛拼音表面上如此不受待见,但其实际上依旧是邮政式拼音的基础,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邮政式拼音也并未采用当地方言拼写,仍然使用官话 。但是这个官话却不是北京话 。
明清两代,南方士子使用的南系官话一向占据了标准音的位置 。到了清朝后期,虽然北京话的地位渐渐升高,但是中国人心目中的标准音并没有突然就完全转移到了北京话 。以明朝早期南京地区方言为基础的旧官话仍保有相当地位 。
巧合的是,威妥玛拼音的改良者翟理斯汉学造诣深厚,除了改良拼写北京话的威妥玛拼音之外,他还创制了一套所谓“南京音节表”的汉字拉丁化系统 。
所谓南京音节表系统,并非清朝末年南京地区的方言,而是反映了更加古老,在南京地区已经不复存在,但仍然作为一个理想标准的官话读音 。这种官话分尖团,有入声,存留有iai等韵母,颇为类似昆曲清唱中所使用的南曲音,正是反映了明朝官话的特征 。
由于邮政式拼音的基础是南京音节表,因此拼写上比威妥玛拼音保守得多,如青岛拼为Tsingtao,重庆拼为Chungking,山西是Shansi,陕西是Shensi,镇江是Chinkiang,天津是Tientsin,济南是Tsinan,无锡是Wusih,承德是Chengteh 。温宿是Wensuh 。尖团入声俱全,甚至有“镇”读chin,“陕”读shen这样更老的特征 。
此外,邮政式拼音对威妥玛拼音的外观也进行了小小的调整,如音节中间的-u-和尾巴上的-u都改成了w 。安国拼为Ankwo,广西拼为Kwangsi,锦州则是Kinchow 。
只不过,邮政式拼音的目的是方便邮政系统,并非让人学习汉语 。因此对于威妥玛拼音中以’反映的辅音送气与否的区分,邮政式拼音完全不加理会 。以至于江苏常州与福建漳州在邮政式拼音中完全不能区别,都是Changch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