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和周瑜能力大比拼周瑜和诸葛亮谁更厉害( 二 )


周瑜的取蜀之见也极有眼光,周瑜传记载:是时刘璋为益州牧,外有张鲁寇侵,瑜乃诣京见权日“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 。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 。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 。”分析非常到位 。
有反对取蜀的人认为周瑜此法不能成功,因为前有曹操后有刘备,虎视耽耽 。但前文中已说明,曹操内忧外患,已无余力对付孙权,而刘备在后方虽然极不情愿让孙权得蜀,但他们最大的敌人依然是曹操,刘备既无实力也无勇气跟孙权撕破联盟在背后偷袭孙权,因为这么做的后果必定是两败俱伤,便宜曹操 。而周瑜能征善战,军团作战实力强大,刘璋暗弱,军事和政治能力都极其平庸,又正忙着和张鲁作战,周瑜无论采取偷袭还是正面进攻,胜算都很大 。因此周瑜说"规定巴蜀,次取襄阳,凭赖威灵,谓若在握“,非常有把握 。甚至可以说这把握比赤壁之战还大 。当年赤壁之战刘备听说周瑜只有3万人要打曹军30万觉得他在吹牛,但事后证明周瑜没有吹牛,取蜀方略更是如此 。
诸葛亮:能体现诸葛亮谋略的只有一个隆中对,征汉中和取蜀攻略则是由刘备,法正等人完成 。隆中对先天不良,存在着很多问题,毛泽东作为军事大家,曾经评点说:“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 。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认为造成蜀汉灭亡的原因就是诸葛亮的隆中对 。中国兵法强调集中兵力,以兵力集中之势,战胜兵力分散之敌 。这也是毛泽东惯用的策略 。三分兵力使本已弱势的蜀汉兵力不得集中,国势分散,战而无功,最终灭亡 。
网络配图
3 用人:周瑜8分,诸葛亮3分 。
评价:周瑜气度宽宏,雅量高致,他为东吴推荐了鲁肃等很多人才,每次推荐时都要说对方的才干十倍于自己 。并且每次作战前,周瑜都会全盘谋划,集思广益,听取下属的意见,这种习惯在赤壁之战等战役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与曹操的善于用人,喜欢听取下属意见有异曲同工之妙 。给予8分 。
诸葛亮:诸葛亮一生唯谨慎,无论是打仗还是用人均如此,他大权独揽,事必躬亲,绝不假手于人,虽然勤奋但却缺乏全盘战略的智慧,也无擅长用人的度量和管理人才的才能,致使蜀国人才凋零,到后来竟出现了“蜀中无大将,缪化为先锋”的情况,用错马谡导致北伐失败更是一大短,但发现姜维倒可以抵过马谡之一短,而北伐时没有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袭计策而采用硬碰硬正面作战的打法,跟强大的魏国打消耗战,事后也被证明是完全失策的 。而诸葛亮死后任命的杨仪、费祎也很不怎样 。总的来说,给予3分比较合理 。
4 品德忠诚 。周瑜10,诸葛亮10 。结果:平手 。
周瑜:周瑜与孙策内结骨肉之亲,外连君臣之义,多年征战为东吴打下江东基业,立下汗马功劳,孙策去世后,年轻的孙权即位,东吴人心浮动,周瑜带兵来归,虽然军权在握,但他见众人对孙权执礼甚慢,就带头行君臣礼,拥护孙权,稳定了孙权的地位 。后来更是为扩大东吴领土而甲不稍解四处奔波,最后因劳累伤病而死于出征途中,可见其对东吴至死不渝的忠诚 。
诸葛亮:先主病逝,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而诸葛亮后来虽然大权独揽,却并没有象曹魏的司马家族那样反叛篡位,而是跟周瑜一样为国尽忠而死,其忠诚可见一斑 。
5 政治眼光:周瑜9,诸葛亮9 。
评价:
周瑜气度开阔,胸怀天下,胆略过人,不畏强权,常有为东吴逐鹿天下之雄心 。三国志记载:曹操大破袁绍后,兵威日盛,建安七年,下书命令孙权送子为人质 。孙权召群臣会议,张昭、秦松等犹豫不能决,周瑜说:”江东兼六郡之众,兵精粮多,将士用命,所向无敌,有何必要送人质?人质一入,就不得不听从曹操,有命召就不得不往,受制于人 。而好处不过一侯印,仆从十馀人,车数乘,马数匹,怎能与南面称孤相提并论?不如勿遣,徐观其变 。若曹氏能率义以正天下,将军事之未晚 。若图为暴乱,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 。将军韬勇抗威,以待天命,何送质之有!”“(全文太长,系半白半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