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颁布退位诏书,让隆裕皇后成为大时代中的点睛之笔,也让她获得了死后哀荣 。如果说1911年的焦点人物是孙中山和袁世凯,那么,一纸诏书,让隆裕太后成为了1912年最受关注的人物 。
1913年2月22日凌晨,隆裕太后病逝于长春宫,她是末代皇帝溥仪名义上的母亲 。时任民国总统的袁世凯随即下令全国下半旗致哀三日,文武官员穿孝二十七日 。
网络配图
祭奠当天,袁世凯亲自臂戴黑纱,举哀致祭 。当时的军政要员纷纷致电名义尚存的清室,对隆裕的病逝表示哀悼 。副总统黎元洪更是在唁电中称赞隆裕“德至功高,女中尧舜” 。
随后,在参议院议长吴景濂的倡议下,民国政府在太和殿召开了国民哀悼大会 。灵堂上方悬挂着“女中尧舜”的白色横幅,灵堂正中摆放隆裕像,所有外露的梁柱均用白布包裹 。殿堂内摆满了挽联、花圈 。穿着清式丧服和现代军服的仪仗队在灵堂前左右站立 。
在过去史家的描述中,隆裕往往是作为“昏庸而愚蠢的妒妇”而被提起的 。《清史稿·后妃传》,对于隆裕太后只有短短167字的记载,简单叙述其身份:慈禧的侄女,光绪的皇后,溥仪的皇额娘,下了宣统退位诏书 。
真实的隆裕,面目模糊,但,一个“昏庸而愚蠢的妒妇”,在清王朝丧失政权之后,为何还能获此哀荣?
1912年2月12日,大清王朝正是以隆裕太后颁布的一纸退位诏书宣告退出历史舞台的 。一纸诏书,委婉而生动地道出大清朝的“有疾而终”:
朕钦奉隆裕太后懿旨……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 。用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之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
颁布退位诏书,让隆裕皇后成为大时代中的点睛之笔,也让她获得了死后哀荣 。如果说1911年的焦点人物是孙中山和袁世凯,那么,一纸诏书,让隆裕太后成为了1912年最受关注的人物 。
那一场极为隆重的葬礼,与其说是隆裕的哀荣,倒不如说是袁世凯的需要,袁世凯需要向世人和还具备实力的前清旧臣展示,他的地位来自大清的赐予,对于大清,他不忘旧情 。隆裕“被需要”了 。终其一生,隆裕都是一个被安排的符号式的人物 。除了退诏这一历史事件,包围着隆裕的,多是一些野史的传说 。“妒妇”源于她与珍妃的后宫争斗传闻,“昏庸而愚蠢”则是因为,大清在她手上亡了 。
网络配图
而那一场隆重的葬礼背后,更多的是辛酸 。隆裕死时,身边只有溥仪、总统袁世凯、内务府大臣世续和两三个宫女 。
隆裕死前对世续说:“孤儿寡母,千古伤心,睹宫宇之荒凉,不知魂归何所 。”又对溥仪说:“汝生帝王家,一事未喻,而国亡 。而母死,茫然不知 。吾别汝之期至矣,沟渎道途,听汝自为而已 。”
对于袁世凯,隆裕无话可说 。
背着结束了大清王朝的包袱,隆裕太后在抑郁中度过了她生命中的最后一年 。
【女中尧舜隆裕太后千古帝制收场人】其实,大清有疾,并非自隆裕太后始 。甚至在她走进皇宫大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跟她没有关联 。
她的不幸在于,执掌这个政权的所有关键人物,都与她有关 。从被慈禧选中入宫那一刻起,她与这个王朝便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过去多认为慈禧选择隆裕是因为她是自己的亲侄女,这多少有点误解 。慈禧之所以在众多侄女中选中了隆裕,跟少年隆裕的处事果断有主见有关 。
老佛爷早就对隆裕的父亲桂祥留下话:喜子(隆裕的小名)不要嫁给别人 。姐姐妹妹都出嫁了,隆裕还在闺中等待着光绪皇帝 。被慈禧选中之后,少女隆裕建议父亲桂祥让体弱多病的弟弟练武强身,被父亲采纳 。这个弟弟,后来成了光绪的御前带刀侍卫 。在之后的岁月中,隆裕的果断时不时会表现出来,并不像过去传说的那样“怯懦” 。而身为皇后的隆裕,一直未得到光绪帝的宠爱,理所当然地成为传说中的“深宫怨妇”,甚至刻薄的“妒妇” 。
- 史说解读清代隆裕太后神秘死亡之谜
- 己亥建储的阴谋是慈禧太后一手导演的吗
- 光绪为何拒绝与隆裕皇后同房?不得宠的隆裕皇后
- 慈禧太后文化学养不高世间流传书画多为代笔作
- 一代贤后孝庄太后和康熙皇帝的祖孙情深
- 清朝皇帝给后宫发工资:分九等太后最高
- 薄太后与儿子刘恒同葬霸陵的缘由?
- 清宫轶事大太监李莲英和慈禧太后是否有私情?
- 邛成太后:除了王政君西汉竟还有一个王太后
- 北魏冯太后与孝文帝:冯太后为何无法废杀孝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