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历史遗留问题 , 现实情形也让拓跋珪感到忧心 。拓跋部能够复国 , 北魏能由弱变强 , 除了母族贺兰部的鼎立相助 , 还得益于妻族独孤部的大力扶持 。然而 , 随着敌对政权一个个的被征服 , 随着北魏国势的日渐强盛 , 对中原历史颇有研究的拓跋珪 , 敏锐地嗅到了外戚势力对北魏的潜在威胁 。拓跋珪是政治家 , 是开国皇帝 , 而且受过灭国之苦 , 为了保住这份失而复得的基业 , 他必须要未雨绸缪 , 防患于未然 。拓跋嗣一旦继承皇位 , 其生母刘氏 , 这个来自独孤部的皇太后 , 就可能成为独孤部外戚染指北魏皇权的桥梁纽带 , 那么 , 王莽篡汉的历史悲剧就会在北魏再度上演 。笔者认为 , 拓跋珪通过赐死刘氏 , 达到离散外戚部落、杜绝外戚介入、防止皇权旁落的连环目的 , 也是产生“子贵母死”制度的重要原因 。
当然 , 如果北魏没有妇人的坐镇 , 这种来自“外家”的威胁也就不会存在 。在历代皇帝中 , 有拓跋珪这种独特视角和忧患意识的 , 实不多见 。为了让制度顺利实行 , 为了消除妇人干权 , 拓跋珪需要一种无形而又高压的力量 , 来堵住悠悠之口 。于是 , 他谎称拓跋部有“后宫产子将为储贰 , 其母皆赐死”的祖制 , 将刘氏“以旧法”处死 。《魏书·太宗纪》记载了拓跋珪对儿子的教诲:“昔汉武帝将立其子而杀其母 , 不令妇人参与国政 , 使外家为乱 。汝将继统 , 故吾远同汉武 , 为长久之计 。”既然“子贵母死”不同于“立子杀母” , 拓跋珪为什么又要搬出汉武帝呢?笔者认为 , 北魏正倾心汉化 , 拓跋珪“远同汉武” , 就把表似神非的两种概念钩挂在一起 , 从而为“子贵母死”披上了一件合乎礼法的外衣 。
拓跋珪没有想到 , 他会因此丧命 。刘氏死后 , 拓跋嗣“哀泣不能自胜” 。拓跋珪开导他 , 他反而“哀不自止 , 日夜号泣” 。这种软弱的表现 , 让拓跋珪很失望 , 由盛怒转而露出杀机 , 拓跋嗣吓得“游行逃于外” 。拓跋嗣失踪后 , 拓跋珪不得不重新立太子 。他想立拓跋绍 , 就必须要赐死其生母 , 即来自母族贺兰部的贺氏 。关于这件事 , 《魏书·道武七王》中做了模糊处理:“绍母夫人贺氏有谴 , 太祖幽之于宫 , 将杀之 。会日墓 , 未决 。贺氏密告绍曰:‘汝将何以救吾?’绍乃夜与帐下及宦者数人 , 踰宫犯禁 。……太祖驚起 , 求弓刀不获 , 遂暴崩 。”可怜道武帝竟死于亲生儿子之手 , 而且成为“子贵母死”制度的间接受害者 。这一制度 , 一开始就充斥着血腥 。“太宗在外 , 闻变乃还 , ……赐绍母子死” , 拓跋嗣即位 。
拓跋嗣虽然反对“子贵母死” , 但他素来“纯孝” , 最终无条件继承和沿袭下来 。从拓跋珪开始 , “子贵母死”已经成为北魏易代前的惯例 。这种做法虽然丧失人性 , 但在北魏前期 , 对于加强皇权和推进封建化进程 , 对于稳定内部和维护皇位传承秩序 , 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北魏一朝 , 在父死子立的传位过程中 , 没有出现大的争斗 。但是 , 这种制度本身也有缺陷 。如 , 拓跋晃和元恂 , 这两位太子都死在了老爸前边;儿子没当上皇帝 , 他们的生母岂不白死了 。再如 , 生母被赐死后 , 不少幼年的太子往往由保母来抚育 。太子即位后 , 念其呵护养育之恩 , 都尊她们为保太后 , 甚至皇太后 , 她们的子侄也被封为高官 , 甚至封公封王 。这就造成了 , 生母没能专权 , 保太后们反倒干预朝政 。更可怕的事情 , 还在后面 。
- 大柱山隧道在哪里 大柱山隧道在啥地方
- 怎样清洗地暖管 怎么清洗地暖管道
- 微信上的小耳朵是啥意思 你知道这个小耳朵吗
- 空调管道如何清洗干净 空调管道的清洗方法
- 南瓜怎样种 你知道吗
- 解密:一代女皇武则天为何死后立无字碑
- 揭秘:嘉道中衰清朝由盛转衰的标志着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
- 芥末酱味道怎么样
- 三星企业应如何建立控制分销渠道 三星渠道
- 鸡蛋有味道了还可以吃吗 鸡蛋有味道了是否还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