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周易》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

如何理解《周易》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

文章图片

如何理解《周易》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

文章图片

如何理解《周易》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

文章图片

如何理解《周易》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

《易传》“史”文化的文化哲学 , 与太极之思相契 , 最为重要的 , 体现于“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一命题 。 《庄子·天下》概括《周易》哲学说“易以道阴阳” , 此之谓也 。
中华古哲论“阴阳”最详 , 历代不衰 。 阴、阳这一对偶范畴 , 一直是中国哲学深切关注与研究的课题 。 甲骨卜辞有“阴”“阳”二字 。 阴(繁体作陰) , 金文写作

, 表示天色暗昧;阳(繁体作陽) , 甲骨文写作

, 与阴相反 , 表示阳光普照 。 阴、阳二字皆以阜字为偏旁 , 写作



, 表示山阜与阳光照射的关系 , 阳光未及处为阴 , 照及处为阳 。 许慎《说文解字》释阴为“水之南、山之北也 , 从阜侌声” , 阳为“高明也 , 从阜昜声” 。
阴、阳初义 , 源自与吉凶相系的堪舆(风水)意识 。
今本《周易》本经有“阴”字 , 仅一见 , 即中孚卦九二爻辞“鸣鹤在阴 , 其子和之” , 指背阳之处 。 夬卦卦辞有“扬于王庭”之语 , 扬(揚) , “飞举也 , 从手 , 昜声”(《说文》) 。 扬、阳字根同一 , 繁体皆从昜 , 扬为昜的派生字 。 湖南长沙马王堆帛书《周易》“扬于王庭”一语 , 写作“阳于王庭” , 合乎此字初义 。

马王堆帛书《周易》局部
《易传》述及“阴阳”处尤多:“潜龙勿用 , 阳气潜藏” , “履霜坚冰 , 阴始凝也” , “阴疑(凝)于阳必战 , 为其嫌于无阳也” , “乾 , 阳物也;坤 , 阴物也” , “观变于阴阳而立卦” , “阴阳合德 , 而刚柔有体” , “阳卦多阴 , 阴卦多阳” , “阴阳不测之谓神” , “一阴一阳之谓道” , 等等 。
尤其值得注意的 , 是“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一命题 。
其一 , “阴阳”本义 , 与初民的吉凶意识相联系 , 源自原始“信文化” , 即神话和图腾、巫术 。 在人类最初文化形态即原始“信文化”诞生之前 , 世界包括人自身等一切 , 在人类心灵中 , 是混沌一片的 。 一旦人智发蒙 , 逐渐产生神灵意识与原始“信文化”意识 , 世界对于人类而言 , 便逐渐变得有了条理 , 大致分成“吉”与“凶”两类事物 , 人类由此作出“吉”“凶”相反相成的两种价值判断 , 以及与此相系的多种对偶性判断 , 如人鬼、生死、男女、日夜、晨昏、风雨、大小以及是非、善恶、尊卑 , 等等 。 其中与吉凶相系的 , 还有阴阳这一神性、灵性兼巫性的初始概念 。 凡此 , 皆不具有哲思品格 , 但人类的哲学与伦理之思等 , 却由此萌发 。
其二 , 阴阳意识与理念诞生后 , 古人便以此为“武器” , 对一些在其看来恐怖而怪异的自然现象进行解释与“批判” , 且与人的命运、吉凶休咎联系在一起:
幽王二年(前780年) , 西周三川皆震 。 伯阳父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 , 不失其序 。 若过其序 , 民乱之也 。 阳伏而不能出 , 阴迫而不能烝(蒸) , 于是有地震 。 今三川实震 , 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 。 阳失而在阴 , 川源必塞 。 源塞 , 国必亡 。 ”(《国语·周语上》)
这里 , 关于地震这一自然现象的判断 , 有了些“自然”的思性因素 , 整体上却是一种有关阴阳的“国”之存亡的巫性判断 , 其文化意识 , 已然有所推进 。
其三 , 《易传》阴阳观 , 无疑源于巫筮吉凶观 。 《易传》将纷繁多变而深广莫测的世界 , 以“吉凶—阴阳”之思 , 加以模式化 , 从而企图通过卜筮等 , 把握这个多事的世界与人自身的命运 。 阴爻阳爻的发明及其运用 , 是以阴阳意识解读吉凶 , 二者相对应 。 八卦即所谓“乾坤六子” , 为四阳卦对四阴卦 , 共二十四爻 , 十二阳爻对十二阴爻;六十四卦共三百八十四爻 , 阴阳爻各为一百九十二 。 这说明 , 创设卦爻符号系统的古贤心目中所认知的世界 , 既变幻无尽 , 又对称、平衡与稳定 。 由此 , 逐渐生成一种影响中华数千年的以阴阳为圭臬的文化哲学 。

马王堆帛书《周易》六十四卦卦序图
“一阴一阳之谓道” , 是对于这一哲学最为贴切的概括 。 王夫之说:
阴阳 , 一太极之实体 。 唯其富有充满于虚空 , 故变化日新 , 而六十四卦之吉凶大业生焉 。 阴阳之消长隐见不可测 , 而天地人物屈伸往来之故尽于此 。 知此者 , 尽《易》之蕴矣 。 (《张子正蒙注》卷一)
陈梦雷从“生”(变)这一角度说阴阳:
阴生阳 , 阳生阴 , 其变无穷 , 易之理如是 。 (《周易浅述》卷七)
我曾指出:“‘阴阳’观是对‘吉凶’观的超越与升华” , “‘阴阳’受胎于‘吉凶’ , 又脱胎于‘吉凶’ , 这是原始巫学的解体 , 是哲学与美学智慧的省悟” 。 (拙著《大易之美》)
“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一文化哲学命题 , 是对太极图丰富深邃意蕴的概括 , 先天太极图俗称“阴阳鱼” , 此之谓 。 它可能是成于战国至秦汉初的中国“矛盾论”与“辩证法” , 突破了原始巫文化类比思维的局限 。 它概括了世界、时空存在与运动的本质、规律与方式 , 揭示了易理和哲理(“道”)的运化根本 。

【如何理解《周易》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先天太极图
“道”(易) , 是在一阴一阳之变的时间历程中实现和展现的 。 “道” , 首先是时间性的 。 时间优先 , 正是中华文化哲学理念的“第一提琴手” 。 唐力权说:“因为时就是易(原注:变动不居)之历程 , 《易经》哲学最重时 。 ”(《周易与怀德海之间:场有哲学序论》)这一“场有哲学”的“场” , 实际指当下存有而运变的“气”(可译为 field) , 与西方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在场”说相通 。
《周易》算卦讲“时中”(《易传》) 。 这一“中”字 , 并非指“中间” , 而是指“击中”“中(去声)的” 。 在巫筮的演卦过程中 , 一旦算出变卦、变爻 , 就意味着吉或凶的结果立刻昭示出来 , 信筮者心中的“黑暗世界”即时被“照亮” 。 “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文化哲学 , 有如海德格尔现象学哲学的关键命题“时间到‘时’” , 也便是《易传》所说的由巫性“时中” , 转递为哲学思性的“时中” , 指无尽时间流中的“当在”即“在场” 。
◎本文转载自“中华书局1912” , 图源网络 ,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如有侵权 , 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