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包拯:不会断案

包拯,字希仁,北宋庐州人 。天圣五年进士,出任大理评事、天长知县、殿中丞、大理寺丞、知端州等 。政绩卓着,累迁监察御史,建议裁汰冗官、轻徭薄赋、练兵选将、充实边备 。奉使契丹还,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工部、刑部、兵部员外郎,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高阳关路都部署安抚使 。再召入京,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 。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 。授天章阁待制,刑部、右司郎中,移知瀛、扬、庐、池、江宁诸州府 。至和三年以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改革诉讼制度,裁撤门牌司,尽毁达官贵人之豪宅乐园,维护京畿治安;后任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兼理检使、提点刑狱、枢密直学士、三司使、给事中,礼部郎中、侍郎等职,改科率为和市,免除部分地区折变 。嘉佑六年任枢密副使、礼部尚书,后卒于位,葬于合肥 。
网络配图
包拯之所以着名,是因为他从小孝顺、俭朴艰苦,且不畏权贵、不徇私情、清正廉洁、刚直不阿,当时便流传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的赞誉 。其事迹被后人改编为小说、评书、戏曲、影视剧等,并渲染、夸张成如何断案如神、明察秋毫,有些还瞎说他当过宰相,甚至还增加了许多神话和传奇色彩,将这位人们爱戴的历史人物大大地给以美化、奉若神明,而令其清官包公、包龙图的形象及包青天、包黑子的故事家喻户晓、历久不衰 。历代着名作品如小说《三侠五义》、《包公案》,戏曲《铡美案》、《五鼠闹东京》、《陈州粜米》,台湾影视剧《包青天》,大陆影视剧《狸猫换太子》等 。
历史上真实的包公,清正廉洁、刚直不阿是绝对没有问题的,比如他当年在端州任知州时,两袖清风,岁满不持一砚归,传为佳话;尤其后来出任开封府尹,更是不畏权贵、不徇私情,弹劾同僚、上司、显贵无数,以及着名的陈州放粮、怒铡国舅故事——但要说他如何断案如神、明察秋毫,至今几乎所有包公戏亦都与他善断奇案、沉冤昭雪有关,那便只是文人墨客们的编造而已,事实上史书并没有多少记载他断案的事迹,他的政绩也不在断案上,而是前面提到的那几点 。相反倒有一些史料证明,这位爷根本不会判案,刚愎武断,自作主张,糊涂中计;而且还脾气暴躁,感情用事,胡乱杀人 。
网络配图
如今记载反映包拯初进官场的事迹已基本不可考,只有他首任天长知县时断过的一起牛舌案尚留史书 。说的是有一贼把别人的牛舌割了,主人来衙门报案,包拯却叫他回去直接把牛宰了 。不久便有人来告牛主人的状,说他私宰耕牛,这在宋朝是违法的 。包拯断喝道: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此贼被识破,惊服!后人赞美曰:一件小案子,从中看出包拯断案的机智果断,也许他善断狱讼之名就是从这时流传开来 。可是,我从这个案子里愣没看出他是如何机智果断的 。当然,割牛舌的人做贼心虚,前来告牛主人的状,这种可能性并不是没有 。可是,别人就一定不会来告牛主人的状吗?包公是不是太武断了?仅凭人家来告状就说他是贼,你有什么证据?万一这贼不承认,你包公咋办?也许是咱们现代人太复杂了,古时候的人和事就是有这么简单吧 。
这还罢了,后来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期间,掌印京城,执法严峻,一方面对权贵刚正不阿,可另一方面对百姓也毫不留情,一律公平对待 。这点既与寻常官员偏袒权贵不同,亦与士大夫偏向小民不同 。应该说包拯的态度更加理性,只是理性的包拯也有被感情挟持的时候 。一旦意气用事,以公平刚正自律的他也不免犯浑,或胡乱杀人,或昏庸中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