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宁死不屈的一代忠臣,为何文天祥能被世人谨记,而陈友定却无人知晓( 二 )


更何况,此行还留下一个惊天动地的悲壮故事:迫于形势,杨淑妃在明溪县盖洋镇雷西村的杨家,与民户“认亲”,在此潜伏 。如果就此平静地终了一生,当然不是不可能,但是,杨淑妃,这个一路上被称为国母的女子,终究在国破之后聚众起义反元了!这何异于以卵击石?失败是注定的,但是,诚如文天祥说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她放弃了苟且偷安,选择了以身殉国(《福建通志》) 。
在这样一块忠义铭刻在心的土地上,陈友定也讲忠义是不奇怪的 。
陈友定的生年不详,又名有定,字永卿,又字安国 。他祖籍福清,祖父迁到当时属于汀州清流县的明溪,安家在大焦 。这人小时候是个孤儿,头长瘌痢,又穷,靠给仓盈(现清流县嵩口)富家罗氏帮工为生 。某天丢了鹅,不敢回去,就在邻居王家门口躲着 。老王梦见猛虎蹲在门前,一看是友定,认准他不是等闲之辈,就把女儿嫁给了他,还送钱给他做生意,可惜,送了四次亏了四次,血本无归,友定只好仗着体壮,去明溪寨当兵 。
《清流县志》说,陈友定为人勇沉,喜欢游侠击剑,很讲义气,大家对他又敬又怕,都争着听他指使 。至正十二年(1352),南方红巾军起义,宁化县的曹柳顺也起兵占据了曹坊寨,拥众数万,侵犯邻县 。这天,他派了八十人来明溪索讨马匹,友定设计把他们全杀了 。曹柳顺大怒,亲率步骑兵几千人,说要血洗明溪 。友定率壮丁千余人下山,一下冲进柳顺军营,一路追杀到曹坊,竟然把曹柳顺抓了回来 。接着,陈友定又把周边巨寇的寨堡一一扫平 。
就这样,陈友定当上了明溪寨巡检,后又因战功从清流县尉升上延平路(南平市)总管,直到至正二十六年授福建行省平章政事,成了福建的最高首领,前后才花了十三年时间 。
陈友定忠于元朝 。陈友谅围攻建瓯,城中粮食将尽,元朝守将完者帖木儿急檄陈友定解围 。友定竟然只率数十骑就敢突围入战!因为军阀混战,南北交通中断,但陈友定的进贡不断:每年通过海道,将粮食运到登、莱等州,转送到大都,虽然路途损失太大,运到的仅十之三四 。当友定抓住了明将胡琛时,胡琛对他说,像你这样的人,朱元璋见了一定会重用 。友定大笑:“己既被执,又欲诱人以不忠欤?”1368年,明军攻入福建,围困了延平(南平) 。明明大势已去了,陈友定却杀了招降使者,把他的血滴入酒中,与诸将“慷慨饮之,誓以死报元” 。但是,先是决策失误,惹得“将士怨甚”,后又因军器局走火,明军以为有内应,急攻之下竟然攻破了城 。这时,陈友定对副手们说:“公等善为计,吾自死元耳 。”说完“你们自己看着办吧,我要为元朝去死了”,就一手按剑,一手举碗,“仰药而尽”,而副手中的蒙古将领却开门投降!
似乎是为了再次证明陈友定的忠诚,当明军抬着尸体出城时,遇到了一场雷阵雨,陈友定竟然复活了,还吟诗一首:
失势非人事,
重围戟似林 。
乾坤今已老,
不死旧臣心 。
在京师,朱元璋亲自审问他:“元已降,若为谁守?”陈友定愤骂:“已矣无多谈,安能加死我乎?”意思是说,到这地步就不必多说了,除了杀死我,你还能怎么样?气得朱元璋大骂:“村汉!村汉!”
陈友定是个蠢汉?还是忠臣?烈士?按王世贞的评论,陈友定是“人杰” 。汀州府志有诗赞道:
明溪起义破红巾,
移填延平保七闽 。
拒战不知天命去,
临危无愧古忠臣 。
那么,这是个不识时务者?一个认死理的忠臣?元朝统治中国不到百年,留下的野蛮和残暴却是刻骨铭心的,以至元末,义旗一举,八方响应,庙堂轰然倒塌,应了一句老话:其兴也勃,其亡也忽 。这样的朝廷,犯得着他去拼命吗?更让人不解的是,在明溪这地方,才92年过去,文天祥抗元的事迹竟然对他不起作用了!他铁定了心护元,而且至死不变 。——或也许,陈友定崇拜的偶像正是文天祥,他也忠君,就像文天祥那样坚定不移 。只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他忠的不可能是宋帝,只能是元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