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当皇帝为何不开心:心灵孤独缺乏安全感( 二 )


网络配图
制度突破
雍正的心灵应该说是痛苦的 。当康熙的公开立储之举犹如打开了一个潘多拉的盒子,让人世间最丑陋的欲望表演纷至沓来时,雍正看到的,或许是制度破绽 。
如果将这盒子关上呢?
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十七日 。乾清宫西暖阁 。雍正发表谈话 。谈话对象是总理事务王大臣、满汉文武大臣及九卿 。雍正说道:“朕自即位以来,念圣祖付托之重,安可怠忽,不为长久之虑?当日圣祖因二阿哥(胤礽)之事,身心忧瘁,不可殚述 。今朕诸子尚幼,建储一事,必须详加审慎 。此事虽不可举行,然不得不预为之计,今朕特将此事亲写密封,藏于匣内,置之乾清宫正中,世祖章皇帝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乃宫中最高之处,以备不虞 。又别书密旨一道,藏诸内府,为异日勘对之资 。”
雍正的“八一七谈话”事实上透着三个“密”字:密封、密藏、密旨 。关上了潘多拉的盒子,将人间的好奇心扼杀在岁月的长河当中,不再透露任何最高权力的消息,直到雍正百年、大厦将倾的那一刻,一切才水落石出 。所以,争宠是没有意义的,相互诛杀也毫无意义 。雍正这样的制度设计,似乎可以规避权力争夺导致的种种可能及严重后果,起码在其在世时,他的儿子们不会自相残杀 。
看上去很美 。
但是,果真如此吗?
其时,雍正的长子、二子已死,三子弘时20岁,四子弘历13岁,五子弘昼比弘历小三个月 。要说年龄,这几个儿子都谈不上很小 。雍正“八一七谈话”之后,第一个很受伤的人毫无疑问是弘时 。他已经20岁了,大哥、二哥已死,在这样的情况下弘时对自己的人生是充满期待的,可父亲一句“诸子尚幼,建储一事,必须详加审慎”,令他顿觉前途渺茫 。
雍正元年十一月十三日,是康熙帝的周年忌辰 。这一天,雍正派儿子弘历前往景陵代其拜祭;第二年同样的日子,又是弘历前往景陵代其拜祭 。弘时突然间明白父亲心中的那个秘密了,由此,他作出了一个影响其命运的重大选择:投靠八叔允禩,跟父亲对着干 。
这样的选择对雍正来说极具震撼力 。因为他没想到,秘密建储导致的第一个后果竟是儿子在亲情和政治上的双重背叛 。雍正当然不能容忍这样的背叛 。他立马将弘时逐出紫禁城,并勒令他去做允禩的儿子,父子之情宣告恩断义绝 。两年后,年仅24岁的弘时郁郁而终,成为雍正秘密建储制的第一个牺牲品 。
但是,秘密建储制的危机并不仅于此 。在雍正长大成人的四个儿子(弘时、弘历、弘昼、弘瞻)中,虽然雍正在世时,公开起来逆势而为的只有弘时一人,但是当雍正去世之后,最后的谜底揭开,弘历成为乾隆帝时,弘昼、弘瞻也愤愤不平、蠢蠢欲动了 。弘昼经常藐视乾隆的皇权,行为怪诞,令乾隆大伤脑筋,不知该如何处置为好 。事实上,这不是乾隆的错 。因为雍正在时,弘昼已被封为恭亲王,雍正似乎也比较宠爱他,经常派一些政事让他去做,也许目的只是为他日后辅助新皇帝做历练,但弘昼本人并不这么想,这个只比弘历小三个月的人心中也有一个帝王梦 。谁说恭亲王不可以做皇帝,弘昼用自己怪诞的行为为他隐晦的心理作注脚,只将一场历史的困局演绎得九曲回肠、沉重莫名 。
弘瞻采取的则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这个雍正的第六子其实是个知识分子,善诗词,雅好读书 。但是知识分子心里要有念想的话,那是可以放一生一世的 。弘历继位后,弘瞻不承认新政权最高领导人执政的合法性 。乾隆盛怒之下,将他降为贝勒爵位,并罢免其一切差使 。弘瞻的余生也因此变得了无生趣,和弘时一样,他也是郁郁而终的,在乾隆开创的新盛世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