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丽阁长联原文 蒋介石崇丽阁长联

成都望江塔公园的主体建筑崇礼塔,也是成都的标志性建筑 。它依河而建,俗称望江楼 。崇礼塔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取晋代大文豪左思所著《蜀都赋》中的“崇礼”二字,以赞美亭阁的雄伟之美 。楼高27.9米,全木结构,朱朱彩绘,琵琶黄岭,翼角岭空,鎏金宝顶,站在河边,特别好看 。历代文人墨客在崇礼塔留下了许多对联 。这些对联,既纪念薛涛,又哀叹蜀中万里山河 。
崇礼塔(来源:成都望江塔公园官网)
据史料记载,崇礼塔的前身是回澜塔,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明朝崇祯十七年(14年)毁于战火 。此后川中文风一蹶不振 。为振兴四川科举,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马长庆、吴昭陵集资修建崇礼塔,传承四川文风 。建筑完工后,马长庆为崇礼塔题写了一副对联:
四楼是蜀国的要害,有倒下的士兵,枯萎的人物,荒凉了几十年而疲惫的遗风;追溯到遥远的云端,墨妙和杜丽才华横溢,声名远播,历尽宇宙山川,历经千古沧桑 。
此地为晋江主会,人爱舟楫,烟浪萦绕,少数文人在结构上合一,故度假村重开;我想起石室,想起英储,想起人民之美,想起江汉精神,再看看那一根根柱子 。
以望江楼落成为题,马长庆盛赞四川历代杰出人物,表达了对崇礼楼落成的喜悦和对弘扬传统文化的自豪 。
仔细看了这幅对联,“处处荒凉”和“同心结构”两个字,结构对应,平铺直叙;“元墨韵苗、杜丽、蔡奇、施哲、高明”和“石室英初、闽鄂秀域、江汉凌”都是主谓结构,谓语部分也是主谓结构 。对联虽然没有使用固定的名词术语,但在选词造句上仍然遵循了汉语结构的应用规律,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 。
崇礼塔内对联(来源:成都望江塔公园官网)
崇礼楼最著名的对联是晚清学者钟写的长联,后由中国楹联学会会长魏传通将军增补 。这幅对联是中国第六幅长联,全长212字,气势磅礴,豪迈大气 。连岳:
独几层支撑东峰,紧邻水瑶山作画 。聚雪于青脊,散烟于白河,烘夏,染雾于青衣 。时而诗人垂古,时而战士举刃 。只差花蕊落,春闺镜早埋;枇杷寂寞,空带着青田的香坟 。对此我百感交集,笑蝴蝶,总是睡着 。试着从上面喊,问这半个月亮是谁的 。
历经千年,屡改西川局,作大工,逞英雄 。山顶跃起龙,坡前扎入凤,卧虎,井底唱蛙,忽铁马金戈,忽银余省狄,不如抛去些闲情恨;壶回廊,好风好雨 。我正皱着眉头,四海有来无回 。我跳死了,最后掉进了干坤陷阱 。并向危楼鞠躬,看哪片云是我的天空 。
这幅对联钟的原名是《锦城江楼》,下面注明了写这幅对联的原因:“东门外,薛涛井旁,我来此旅游避漏 。”基于崇礼阁靠近锦江的具体地理位置,笔者站在崇礼塔上眺望远方,欣赏着周围的特色景观 。他还围绕崇礼塔展开想象,说过去的就是现在的,笑着骂着,直奔主题,以极大的和艺术感染力倾吐了作者的愤懑 。有人这样评价这幅对联:“充满了热情,充满了万里之流,几乎像是一个人走在世界上 。这种大题目需要大眼睛,放大光线,而且就像一堆字,但也没什么好讨厌的 。”
由钟执笔,魏传通执笔(来源:成都望江塔公园官网)
龙连一向注重句式的运用,可以看出作者对语言和文字的掌握技巧 。第一联描绘“画谱”,“青脊”指龙门山,“白河”指白水河,“单晶”指丹霞山,“青弋”指青弋江,以“雪”、“烟”、“雾”突出巴蜀山水的绚丽色彩和神奇自然现象 。第二部分则是指“英雄”,将诸葛亮、庞统、北魏的李冲、公孙述等历史人物与“山上龙”、“坡前凤”、“门中虎”、“井底蛙”相比较 。这幅对联是作者站在崇礼塔上的倒影,配合书写文字得心应手,视野开阔,从容不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