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三国是由魏蜀吴三个国家组成,这三个国家,魏先建国,蜀次之,吴最后 。而灭亡时却打乱了这个顺序,蜀先亡,魏次之,吴压轴 。但在三国建国初期,最有希统一天下的是谁?不是曹操,而是刘备 。我们习惯称魏蜀吴,其实蜀的情况比较特殊,它的国号不是蜀而是汉,所以历史标准称呼是蜀汉 。代表大汉正统 。蜀汉之盛,就在刘备诸葛君臣合力,谋取汉中大胜之时,大家劝进汉中王时,张飞曾言:今天下大哥已取一半,当个皇帝都可,如何当不得汉中王?可见刘备呼声之高 。荆州、益州、汉中均在其手,湖北湖南陕西四川 。占据当时半个中国 。为什么最有希望统一天下的国家,却第一灭亡呢?表面上看,蜀汉亡于魏将邓艾的一次偷袭,实际个根本原因不在此 。当邓艾兵临城下时,诸葛亮儿子诸葛瞻匆匆应战一触即溃后,后主刘禅已无大将可用,满朝文武纷纷做投降的打算 。
显然,人才的枯竭才是蜀汉灭亡的根本原因 。蜀汉后期,“人才市场”严重衰败 。蜀中已无大将,人才枯竭断档严重 。平庸廖化作了先锋,费祎蒋琬有德无才,大都将就材料,诸葛亮故去之后支撑蜀汉军事局面的两位大将,姜维与夏侯霸,竟都来自曹魏阵营 。最后文武百官悉数听命于弱智的皇帝,纵然诸葛亮鞠躬尽瘁,庸才辈出的蜀汉亦焉有不亡之理?!当初蜀汉不是这个样子 。刘备上下人才济济,从诸葛亮到“五虎将”,个个忠义忠心赤胆 。这与刘备用人很大关系 。刘备用人比较宽松、容忍个性并善于用人之长 。所以刘备时期的蜀汉造就黄金一代 。
但刘备死后,这种局面不复存在 。诸葛亮的“用人之道”不及刘备,他“重德轻才”,他对人才求全责备,不容人才个性 。比如在使用王平魏延的问题上,诸葛亮与刘备截然不同 。王平将军的特点与名字相符——四平八稳、谨慎作战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而个性同本领一样强,这是魏延的特点 。关于他的才气与功绩,无论史书还是演义,都是公认的卓著 。每次战役均打前锋,斩王双,救危难,屡立战功 。尤其献“兵出子午道径取长安”妙计,为后人称道 。当刘备把“汉中太守”授予他时,其实已经视他为“韩信再世” 。汉中太守一职,是蜀汉要位,其地位不次于“荆州牧”,得此职相当于“第二关羽” 。当这块云彩飘落到魏延头上下起雨来时,蜀汉众将无不艳羡 。
刘备爱才重魏轻王,诸葛重德重王轻魏 。刘备死后,诸葛亮碍于青黄不接的人才形势,不得不用魏延,但却时常把魏延纳入“普通战将”一员,甚至与陈式之流的牙将并列 。对其始终不放手使用,助长战绩平平的王平爬到网络魏延头上 。从魏延的最终结果看,似乎验证了诸葛亮的先见之明——脑后反骨,此人必反 。但是不妨设想,如果按照刘备的重用魏延之才的思路走,魏延会反吗?怀才不遇是每个人才人心改变的发端,主帅总像贼一样防着属下,属下的心能不起变吗?诸葛亮在时,魏延是不敢反;而刘备在时,魏延是不愿反 。不妨想一想,个性突出、智勇双全德的魏延,他反的主子,从蔡瑁到韩玄,哪个不是“顽恶”之辈?就因为这样的“反抗”精神,这样的大才终生在蜀汉难有大作为 。
好德胜于好才,必有虚伪之徒表演的舞台 。蜀汉灭亡围在后主身边的,均为虚伪无能之辈,一触即溃,大难临头各自飞,他们貌似忠厚实则见利忘义,劝刘禅投降 。如果你收获了恶果,那一定是早就埋下了种子 。诸葛亮没有为蜀汉留下足够的人才库,在蓄才选才上,他是一个不及格的主帅 。深挖下去,诸葛亮设置的人才“关”,其实延续了“孝廉选才法”,汉朝“举孝廉”,当然也产生了人杰,然而,过于考究德的体制,缺乏公平竞争的程序,也衍生了大量的伪君子,这些伪君子,大都是庸才 。东汉的衰亡,说明“举孝廉”选才体制已经走入死胡同,而蜀汉不以为戒,秉承“举孝廉”遗风,收获的是东汉同样灭亡的苦果 。
- 用兵奇才缘何多是书生:解密历史上那些书生名将
- 帝王不解之谜:东吴孙权为何没有统一三国?
- 三国演义15个小故事 三国的小故事20篇
- 广翔水浒无双,三国群英传2水浒无双广翔招降俘虏
- 乱世三国:揭刘备摔阿斗的真实意图
- 揭秘曹操才是三国里面最容易被骗的人
- 揭秘中国历史上十大阴险伪君子!弘历排第一
-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诛灭十族的皇帝竟是朱棣
- 历史上隆科多举报大清国舅佟国维只是一场戏
- 刘备曾有机会一统三国:但因两字失去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