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位第一天就给臣子下跪清史上绝找不出第二例

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初一日,皇太极登基,称天聪汉 。在热闹的登基仪式中,皇太极率领各大贝勒向天盟誓,然而在宣誓完毕之后,皇太极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 。他让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三大贝勒居上,他率诸贝勒对此三人行三拜礼 。
因为皇太极深知,他之所以顺利登上汗位,是和他们三人忠心拥戴分不开的,皇太极此举也正是表明,他对三人诚恳的感谢 。同时也给了他们三人以不同于其他人特殊的地位和礼遇,就连皇太极做朝,这三位贝勒也是和皇太极并列面南而坐,其状好比四个皇帝同朝理政 。
当然了,这只是天聪汉皇太极的权宜之计,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是绝不会允许这种局面长久的存在下去的 。
刚登基的皇太极有着他自己的苦衷,此时的汗位只是个虚名,努尔哈赤的“八大贝勒共治国政”,让这些贝勒们手握重权 。
大贝勒代善握有两红旗兵马,二贝勒阿敏握有镶蓝旗兵马,三贝勒莽古尔泰握有正蓝旗兵马,连两白旗兵马实权,也分别掌握在在族叔、固山额真阿敦和额驸、固山额真达尔汉的手里 。皇太极此时名为汗王,手中的权力也仅限于两黄旗 。
这种“十羊九放”的共治国政制度实际上是分庭抗礼,它是一根绳索,捆绑着皇太极开创未来的手脚,它也是一张幕布,遮掩着现时的混乱和日后的“骨肉相残”,皇太极正在一步一步的策划实施着如何解决这些兄弟们 。
这三尊佛中大贝勒代善最不好惹,有拥立之功,根基也最稳 。思来想去,阿敏是他叔叔舒尔哈齐的儿子,于是“外人”阿敏就被排在了重点位置 。
天聪四年(1630年)三月,皇太极在入关抢劫了一番后班师回盛京,派遣阿敏率兵到永平四城换防 。此时明朝在孙承宗的策划下,集中重兵收复了关内失地,由于阿敏指挥失当,拒不发援,导致了滦州失守 。为了泄愤,阿敏杀了皇太极钦定的永平巡抚白养粹,并实施了惨无人道的屠城,然后乘夜弃城逃出关去 。
阿敏的败逃,打乱了皇太极的战略计划,更为严重的是:阿敏在永平犯下的屠城暴行极大的损害了皇太极的权威 。刚刚颁布的优待俘虏的上谕被阿敏践踏的体无完肤,这不但寒了投降汉人的心,也葬送了皇太极在关内布下的棋子 。
永平四城失守,引爆了皇太极和阿敏原本就脆弱的关系,皇太极大怒,定了阿敏十六大罪 。众贝勒“领会”了汗王的圣意,一致同意对阿敏做出死刑判决 。但是皇太极并不想要阿敏的命,根本目的是剥夺他的权力,因此只给阿敏判了个无期,永久禁锢 。崇德六年(1640年),阿敏在煎熬中凄惨死去 。阿敏掌管的镶蓝旗被赐给了皇太极兄弟--听话的济尔哈朗 。
【即位第一天就给臣子下跪清史上绝找不出第二例】第二个被拿下的是三贝勒莽古尔泰,他对皇太极的态度比阿敏好不到哪去,甚至更加极端 。
天聪五年(1631年),大凌河之战,两人发生了冲突 。皇太极正在一线视察战况,莽古尔泰凑上来说话:“昨日一战,我手下伤亡重大,能不能从正蓝旗手下挑选出来的精兵调回来补充一下?”(之前皇太极把莽古尔泰的手下调走了一部分,也许是战争需要,也许是想削弱他的实力 。)
这话皇太极听着就不高兴了,说道:“你手下每次差遣,都不太听话,经常给我捅娄子 。”莽古尔泰认为皇太极是没事找事,以为是在诬陷他,两个人你来我往就吵起来了 。如果说他们是两个无拘无束的少年,亦或是平起平坐的兄弟,这种争吵也许没什么 。
可是一个臣子对君主敢直面威胁,这种举动意味着什么?很显然莽古尔泰根本还没有适应他们之间的角色转换 。那么不及时改变,就注定会被消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