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军:大清帝国镇压四方的武力支柱( 三 )


网络配图

太宗征藩部,世祖定中原,八旗兵力最强 。圣祖平南服,世宗征青海,高宗定西疆,以旗兵为主,而辅之以绿营 。仁宗剿教匪,宣宗御外寇,兼用防军,而以乡兵助之 。文宗、穆宗先后平粤、捻,湘军初起,淮军继之,而练勇之功始着,至是兵制盖数变矣 。……以兵兴者,终以兵败 。呜呼,岂非天哉!如今学界的说法多来源于此并予以引伸,使之几乎成为公论,那就是八旗兵力早在康熙朝平三藩时即已开始衰落,代之而起的是绿营,太平天国之后绿营又被新兴起的湘军、淮军代替 。但事实上,很多人并没有准确理解和引述这段话,因为至少字面上看,他们忽视了《清史稿》所谓的绿营、乡兵甚至湘军淮军,起到的还是“辅之”、“助之”的作用,事实上从全局来看,主力还是八旗 。只不过这支作为八旗主力的劲旅,始终处于后台的位置而已 。
这里所谓的后台,是与位于前台的京旗以及直省驻防八旗相对而言的,指的就是驻防八旗中非常重要的东北三将军所辖官兵,而东北,正是清朝统治者的“龙兴之地”,是他们的大后方所在 。东北三将军属下的八旗驻防和部落兵与直省的驻防八旗,是位于一个统一政权之下、存在同一军事制度即八旗驻防制度中的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二者互相配合,互为补充 。乾隆朝平定准噶尔部,在新疆设伊犁驻防,建立军府制度,奠定了如今被学界高度赞扬的“大一统”的基础,凭借的主要兵力,就是从东北调拨的索伦兵、锡伯兵,以及从宣外一带调拨的游牧察哈尔兵 。
可以说任何一个政权,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根本”所在,都是不可以长久的 。而八旗制度与清朝几百年的统治共存亡,也正是满洲统治者未曾被完全“汉化”的证明 。可惜的是,我国的清史学界迄今为止对此仍未予以充分的重视,并没有为“八旗制度”留下一席之地 。
【八旗军:大清帝国镇压四方的武力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