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太监教育很专业学生成香饽饽

在封建皇权社会,太监一直是个离不开但又要防备着的特殊群体 。离不开是因为宫里头的活须有人干;防备着是因为太监往往可以借着操作日常事务而进入政治生活领域,带来负面影响 。
众所周知,宫里头的活不只是砍柴挑水之类的体力活,更多的是诸如掌管典籍、文书之类的技术活,不识字不行,光识字而不明白意思也不行 。朝廷也不得不适应形势,在皇宫里开了太监学校 。学校开得如何,都读些什么书?且听老刘分解 。
网络配图
学习情况:师资雄厚四书五经都要读《三国演义》最受欢迎
【明朝太监教育很专业学生成香饽饽】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对太监是防得最厉害的,洪武十七年,即公元1384年,老朱就在皇宫里树了块牌子,声明:“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朱元璋一死,这块牌子的实际功效也就过期作废了,顾炎武也讲过:“永乐以后,此令不行 。”
老朱的儿子明成祖朱棣就开始启用太监管理一些跟文字和文化有关的事务,例如图书、文籍、典章等等,管这些事,不识字不行,光识字不懂意思也不行 。也就是说,使用文职太监势在必行 。
网络配图
比方说吧,皇上要太监去拿一本书,太监总得认识书名吧 。要求再高一点,要太监查一下书中第几页的第几行,太监总得明白这几页书的意思吧 。提高太监的文化素养问题就摆上了桌面,于是,明成祖考虑对太监进行文化培训,开始定期选拔一些文化教官进入内廷对太监进行文化培训 。
比方说吧,皇上要太监去拿一本书,太监总得认识书名吧 。要求再高一点,要太监查一下书中第几页的第几行,太监总得明白这几页书的意思吧 。提高太监的文化素养问题就摆上了桌面,于是,明成祖考虑对太监进行文化培训,开始定期选拔一些文化教官进入内廷对太监进行文化培训 。
到明宣宗朱瞻基的时候,开始专门设立太监学校,具体名称叫“内书堂” 。具体设立日期是在宣德元年(即1426年)的七月 。据清朝笔记《蕉轩随录》第十二卷的记载,学生来源是宫里头的太监,入学年龄为10岁上下,学生人数约为二三百人左右,后来扩招,据该校一位名叫徐显卿的教授说,他手里的学生就有八九百人 。
网络配图
从师资角度而言,太监学校简直称得上大明王朝数一数二的名校,教师全是翰林学士,第一任教师是大学士陈山,另外有四名翰林学士当助教 。陈教授可不是个简单的老师,朱元璋时期的进士,永乐年间参与编修《永乐大典》,担任过皇太孙的专职教员,有一年骑马摔跤,脚上有点小伤,明仁宗还亲自为他敷药 。
这是初级的,更高级的有《贞观政要》和《文献通考》等,适合不同年级不同资历的学生学习,教材统称为“内令” 。不过,通俗才是王道,在一大堆教材当中,最受欢迎的是罗贯中老师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具体理由就不用解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