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道德形象的重视,可谓是有清一代的家法,是清初君主对抗汉人“华夷之防”的法宝,从皇太极以“崇德”纪年,到雍正在《大义觉迷录》中对君德的强调,其脉络是一以贯之的 。而康熙则是其中至为关键的环节,由他死后被谥为“圣祖仁皇帝”也可得知 。康熙对明洪武的尊崇最终使诸臣不仅认为礼节过于隆重,请求“停亲诣行礼”,而且将其作为请上“鸿称”的重要理由:“南巡江宁,于明洪武陵复屡经拜酹,优礼胜国之君,用尽执谦之节 。此又前史所未见也 。惟我皇上经铸史,酌古准今 。故凡所措施悉高出于前代帝王之上 。”在推崇前朝皇帝的同时,康熙将自己也加入了历代圣王的序列,成为继洪武之后又一位伟大的君主 。这既是其初衷,也是亲祭洪武的成效 。至此,康熙让清朝真正成为汉族臣民心目中接续明朝正统的愿望可谓初步实现 。
【康熙评论明代君臣:文官罪无可恕宦官情有可原】不仅明孝陵屡获殊荣,其他明帝陵也备受礼遇 。十四年(1675),道经昌平时,康熙因见明朝诸陵殿宇残破,对守陵人户严加申饬,令其敬谨防护,并责令有关地方官员不时稽察 。时值三藩之乱最为艰难的时期,康熙对明帝陵的巡视显然不能排除笼络汉人的政治意图,或许这正是其南巡祭奠明孝陵的发轫 。五十六年(1717),护陵官员捕获偷掘明代陵寝的盗贼,刑部判处为首者斩,为从者发配,但康熙认为“今日之百姓,皆明代所遗之百姓也 。此与掘伊祖父之墓何异?”谕令将首、从诸贼俱行处死,并且遣诸皇子及领侍内大臣等祭奠并巡察明朝诸陵 。这让易代之后依然忠心守陵的明遗民都感恩戴德 。
康熙对明太祖心存崇敬是不容置疑的,但明后裔的遭遇却凸现出他祭奠仪式背后的真实意图 。三十八年(1699),因见明孝陵无人守护,残破不堪,康熙对大学士等曰:“朕意欲访察明代后裔,授以职衔,俾其世守祀事……俟回都日,尔等与九卿会议具奏 。”臣下或许参透了他的心思,是年九月奏称:“臣等遵旨会议,行查明代后裔俾守祀事,但明亡已久,子孙湮没无闻 。今虽查访,亦难得实 。臣等愚见,即委该地方佐贰官一员,专司祀典,以时致祭 。”康熙对此未有疑意,批准了事 。但四十七年(1708),朱三太子案发,他却传谕大学士等曰:“朱三者,乃明代宗室,今已七十六岁 。伊父子游行教书,寄食人家,若尽拿容留伊等之人,恐株连太多 。”朱三作为明代宗室,非但未能得到他多年前“授以职衔,俾其世守祀事”的许诺,反而满门受戮 。
至雍正二年(1724),宫中发出康熙一道秘藏多年的谕旨:“以明太祖崛起布衣,统一方夏,经文纬武,为汉唐宋诸君之所未及……朕欲大廓成例,访其支派一人,量授官职,以奉春秋陈荐,仍世袭之 。”雍正帝以“仰体圣祖仁皇帝海涵天覆,大度深仁,远迈百王,超轶万古”之名发布,并且令内阁大学士会同廷臣妥善办理 。不久,即有明代后嗣,时为镶白旗汉军知府朱之琏等六人得到召见,雍正授朱之琏为一等侯世袭,其族改入正白旗 。
将这些事件连贯起来,我们不难发现,康熙在对待明后裔问题上的犹豫以及内心对明朝余威存有的隐忧 。他可以对死去的明朝皇帝备加礼遇,却难以容忍以其名号存在的任何力量,哪怕是一位行将就木的老人 。明朝只能作为死去的辉煌接受他的敬仰,决不能成为现实的力量,对清朝的统治构成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威胁 。由此可知,康熙五十年(1711)《南山集》案的发生与康熙帝心中对复明力量始终保持着高度警惕的政治思维是相一致的 。在清朝“外夷”身份与汉族士人“华夷之防”观念之间依然存在冲突的时候,对明朝历史的利用、对其解释权的独占就显得分外重要 。
- 解密:明代卫所制是如何区分级别和称谓的?
- 揭秘清朝康熙皇帝的皇后与后妃接连暴毙之谜!
- 雍正继位之谜:康熙遗诏被篡改致雍正继位?
- 千古奇冤!鳌拜并没有造反康熙晚年也为其正名
- 孝庄临死前说了一段话让康熙三十年不敢埋她
- 没有篡位!因为他雍正博得了康熙的青睐
- 明代士大夫的流行风尚:张居正爱化妆早晚用护肤品
- 康熙末年九王夺嫡激烈到什么程度帝王家不好混
- 明代郑鄤为何会被凌迟处死郑鄤犯了什么错?
- 揭秘清史:八爷胤禩为何夺嫡失败?与康熙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