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是怎样诠释佩剑风气与尚武精神的

春秋至战国 , 随着各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的日益激烈 , 步兵在战争中的分量逐步加重 。剑便于携带 , 锋刃锐利 , 利于步战 , 逐步成为步兵战斗的主要短兵器 。剑除了应用于战争格斗外 , 在社会生活中配饰功能更加凸显 。
贵族佩剑之风兴盛 。贵族们普遍“大冠若箕 , 修剑拄颐” , 如屈原在《涉江》中写道:“余幼好此其服兮 , 年既老而不衰 。带长铗之陆离兮 , 冠切云之崔嵬 。”铗是指剑柄 , 长铗就是指长剑柄 , 在此引申为长剑 , 陆离是指光彩绚丽 , 在此指佩剑的装饰华美 , 由此可见贵族对佩剑的重视程度 。
网络配图
为显示地位 , 佩剑上的装饰有高低之分 。普通身份的人所佩的剑 , 其剑首、格、璏、摽四个配件普遍采用素雅的青铜制成;缠自剑柄的缑绳一般为麻绳 , 次的还有用蒯草的;剑鞘一般髹黑漆且平素无纹 。较高身份的人所佩的剑的配件上往往刻有花纹 , 有的还镶嵌绿松石等宝石 , 或干脆以黄金制作 , 档次更高的剑的配饰则用美玉雕刻成型 , 在中国人传统观念里 , 美玉的价值是远远高于可用金钱衡量的黄金的;剑柄的缑绳材质多为丝绢织成;剑鞘上一般会绘有漂亮的纹饰 。《史记》记载 , 平原君派人去见春申君 , 为夸耀富贵 , 使者以玳瑁簪束发 , 以珠玉装饰剑鞘 , 结果没想到春申君的上等门客居然穿的鞋子都是用珠子装饰的 。从这则事件侧面可看到时人对佩剑装饰的重视 。
能够佩剑者 , 不一定是局限于贵族 , 在普遍尚武的社会里 , 贵族佩剑之风逐步辐射到了其他阶层 , 包括吏、士、民以及没落贵族子弟 。孔子虽然祖上是贵族 , 但其身世悲惨 , 最多只是做过鲁国的一个小官 , 并且时间不长 。孔子生活于春秋末 , 西汉罢黜百家之后 , 孔子画像砖、孔子行教图后世流传较多 , 据说吴道子也曾为其画像 。在流传至今的绝大多数版本的孔子画像中都可以看到孔子佩带了一柄长剑 , 这客观反映了先秦时期佩剑成风的社会现实 。
网络配图
【古代人是怎样诠释佩剑风气与尚武精神的】秦简公“六年 , 令吏初带剑” , “其七年 , 百姓初带剑” , “百姓”一词最早是指有名有姓的贵族 , 战国后逐渐指平民 , 此处可能倾向于后者 , 这是因为贵族早就开始佩剑了 。秦简公六年 , 是以制度形式强制官吏要佩剑 , 而次年百姓开始佩剑 , 不具强制性质 。平民佩剑这在西周等级森严的时代不可想象 , 也只有在礼崩乐坏之后的东周时期才可能实现 。
太史公可能也觉得百姓可以佩剑是个开天辟地的事件 , 所以在《史记》中专门做了记录 。笔者推测 , 秦国百姓佩剑既有受到上层佩剑风气的感染 , 也一定程度上存在统治者提倡佩剑的因素 。秦国统治者希望通过提倡佩剑来达到培育全民的尚武精神的目的 , 为从平民中补充兵源做准备 。由于成年贵族男子佩剑成风 , 所以佩剑与加冠类似 , 逐渐成为贵族成人礼的仪式之一 , 如《史记》载秦王成人时“己酉 , 王冠 , 带剑 。”
网络配图
秦末的韩信是韩国王族的没落遗民 , 那个令韩信蒙受胯下之辱的少年是这样取笑他的:“若虽长大 , 好带刀剑 , 中情怯耳” 。就是说 , 你长得虽然高大 , 还喜欢佩带刀剑 , 其实心里是懦弱的 。后“及项梁渡淮 , 信杖剑从之” 。几乎到了乞讨地步的韩信之所以爱好佩剑 , 一方面是贵族习气使然 , 另一方面也是受其时的尚武风气所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