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帝误中反间计袁崇焕西市被分食

西市,在《中国历史大辞典》中解释为明代刑场名 。位于今北京市西四附近,专为处决官吏之用 。
明朝末年杨士聪撰写的《甲申核真略》中记载:"西四牌楼者,乃历朝行刑之地,所谓戮人于市者也" 。还有两本书,一本叫《旧京遗事》,一本叫《明季北略》,也同样记载了西四牌楼时称"西市"的说法,还记载了行刑时的一些情况 。这段历史,自明成祖迁都北京后,直至明亡,约略有二百余年的时间 。清朝入京后,内城成为八旗驻守的清一色天下,将"西市"移到外城"菜市口"了 。
网络配图
明朝时的"西市",存在两种不同的刑法,即杀与剐,故而也分在了两处 。被杀的在西边的牌楼下,而被剐的则在东边的牌楼下 。行刑时,在刑场上搭有席棚供监斩的官员使用 。还立有悬首示众的一根高高的木桩 。杀头的是身首异处 。就是被剐的,即按照律例被一小刀一小刀割肉,须"应剐三千六百刀"的犯人,也得身首异处 。行刑之后,由大兴县领走尸身,由宛平县领走首级,使死者死后也不得全尸,这是有规定的 。《旧京遗事》记载:"西市在西安门外四牌坊,凡刑人于市,有锦衣卫、理刑官、刑部主事、监察御史及宛大两县正官,处决之后,大兴县领身投漏泽园,宛平县领首贮库,所谓会官处决 。
下面讲几个典型的实例:
曾经在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后,北京城陷入危急状态时,兵部侍郎于谦,力主备战,保卫北京 。并身披甲胄驻营于德胜门外,砍杀猛攻的瓦刺军,用神炮轰死其将领"铁颈元帅"、瓦刺军首领也先的兄弟孛罗,伤亡敌军一万多人 。就是这么一位对人民、对北京城城都有极大功劳的人物,却被土木堡之变中被俘后释放的明英宗在其夺门之变的复辟后,听信小人之言,以"谋逆"的罪名,杀害于"西市" 。在明天顺元年(1457年)正月,于谦被杀害的那一天,史载:"公被刑之日,阴霾翳天,京郊妇孺,无不洒泣" 。有的人甚至带着酒和纸钱到刑场祭奠恸哭,以怀念这位恩人 。
网络配图
另一个被杀害于此的,也是保卫京师有功的明朝军事家袁崇焕 。
他曾筑宁远城,屡次击败后金(清)军的进攻;六获宁远大捷,至努尔哈赤受伤死;在宁锦大败皇太极 。崇祯二年(1629年),后金军绕道入长城进围北京时,时任兵部尚书、督师蓟辽的袁崇焕,星夜弛兵回援,并于广渠门外大挫后金军,解除了北京的险境 。其后,皇太极施以反间计 。崇祯皇帝中了反间计后,将袁崇焕投入狱中 。第二年的八月,以"谋叛欺君"的罪名,处以磔刑,被肢裂于"西市" 。由于一般的老百姓并不知道事情的真相,还以为真如诏磔所言,袁崇焕勾结后金军,通敌卖国 。故而当时是对袁恨之入骨,"将银钱买肉一块,如手指大,啖之,食时必骂一声,须臾,崇焕肉悉卖尽 。"这桩千古奇冤的案情,直到清朝乾隆年间修《明史》时,才得以真相大白于天下 。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发生了轰动一时的宫婢案 。杨金英等十余名宫女,因不满明世宗暴行而趁其睡觉时,用绳子套在皇帝的颈部欲将其勒死,但因绳结在匆忙中打了个活扣未能将皇帝当场勒死,被及时赶来的皇后将皇帝救活 。结果可想而知,杨金英等十余名少女被押至"西市",遭"凌迟处死","尸枭首示众" 。这可以说是敢于反抗荒-无度、摧残宫女的皇帝,而遭到了残酷的镇压 。
网络配图
惨死于"西市"的,还有一位不畏权奸的兵部武选员外郎杨继盛,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以十大罪与五奸罪弹劾严嵩父子,遭酷杀 。他在临刑前,为后人留下了忠贞报国、丹心可鉴、视死如归的一首诗:"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恩,留作忠魂补 。"大义凛然而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