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民俗文化介绍详细( 二 )


两山之间则是一连串狭长的台阶式下降的断陷盆地,由东北向西南依次延伸,大致连成一条飘动的走廊,土地平坦,聚水避风,流淌着多条非常重要的河流,省域内数百处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址几乎全部分布在这些河流两岸的台地与山前丘陵地带上 。大同盆地在省域北部,是北方之门户,边缘山地丘陵,留有多座火山,桑干河从中流过,两岸地势平坦宽广 。至少约2.8万年前,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峙峪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 。下来就是省境中部偏北的忻州盆地,有高山环绕,还有洪积平原发育的滹沱河上游谷地和地势平坦的忻定盆地 。旧石器时代中期这里就出现了人类劳动,新石器时代更是广泛聚居着属于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类型遗存的原始部落 。太原盆地在省域中部,东西与山地相接,盆地由北东向南西延展,汾河中游穿过,土地宽阔肥沃 。盆地边缘环绕着黄土台地和黄土丘陵,在仰韶时期就有人类活动,到了龙山时期,先人则出现在平原周边稍高的地方 。往南过霍山口是临汾盆地,至侯马折向西,东西以大断层与山地相接,汾河下游穿经流入黄河,土壤肥沃,气候温暖 。晚更新世早期的“丁村人”就在这里生活繁衍,过着采集狩猎的集体生活 。作为山西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枣园稼穑,就折射出先民早期的农业活动情况 。陶寺文化更是标志了文明社会的到来,农耕成为养育先民的基本的生产生活方式 。最后是运城盆地,省域西南部一个强烈的沉降盆地,盆地内多河湖堆积,涑水河由东北向西南流入黄河,四季分明、无霜期长 。这里留存有很多旧石器时代至龙山文化晚期遗迹,是寻找夏文化源头的重要区域 。
湘峪古堡
世界上很少有自然环境如此艰苦,人类的生命力又如此顽强生长、旺盛充沛的地方 。我深切感到,这片土地非常慷慨,对一切已经发生、正在发生以及将要发生的都悉心收纳,从不推诿放弃,不会让任何劳动没了收获,至迟从180万年前开始,就以兼爱无私的博大胸怀,无怨无悔、不离不弃地养育了一代一代命运多舛、抗争不息、勤劳不怠、淳朴实的先民,留下了女娲造人、精卫填海、后羿射日、愚公移山等感人故事;而先民对自身价值的发现,对文明社会的探索,都来自身下这片土地,他们不断窥探自然的奥秘,挖掘生活的价值,调节社会的关系,忍耐痛苦的折磨,享受人生的快乐 。凡此种种,经年累月,就在山西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内,长出了富有特色的民俗文化,流出了含蓄而奔放、凄美而热烈的山西故事 。我经常想,只有深刻了解了这片土地及其上的所生所长,人们才能进一步认识到,这个世界上多灾多难的古老民族,为何能一路走来、生生不息!
汾西县师家沟窑洞 刘朝晖 摄
李家山窑洞 刘朝晖 摄
的确,自先民最早踏上这块土地,便在这里开拓自己、和纳他人 。由于地理位置和特殊条件,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在这里持续对峙碰撞,不断有新民族迁入、有汉民族迁出,经常是大出大进,所以多民族在此杂居生活、交融文化,加之区域内各地环境差异较大,地理、水文、气候、物产、语言等多有不同,使得生产生活、居民性格、社会交往等各具特色,因此,这里的民俗文化自然也是多元生长、丰富多彩,形式有异、特点纷呈 。事实上,山西民俗有中国北方汉民族的文化共性,也蕴含独特的地域风情,这是自然因素的影响,也是民族融合的特殊文化气质的渗透 。从胡服骑射到文明新装、从穴居野处到晋商大院、从羊皮筏子到黄河大桥,都呈现出物质精神生活的演进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透露了山西民俗所涉及的民族生活和繁衍的息,以及带来的关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启示,使人更加深刻地感受了传统文化视野下山西区域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特别是,虽然这里生存条件不是很好,有些地方还很恶劣,人们活得比较艰苦,但是他们始终追求美好的强烈愿望、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守义的生活态度,确实都通过民俗文化及其背后故事生动地跃然纸上,令我们感慨不已 。作为后人,我们要有敬畏,应该倍加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