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轶事:隆裕太后大婚经过的太和门竟是个赝品

公元1889年正月二十七日凌晨,寒风刺骨,枯木待萌,四野阒然,寒星冷月悬于天中,如水曦光披于大地,大地万物仍然在沉睡之中,狗吠鸡鸣偶有响起 。
用万籁俱寂形容一点不为过,可是在大清的京城——北京,此刻却注定是一个不眠之夜 。整个四九城灯火通明,高棚罗帐,披红挂彩,街道上车水马龙,人声鼎沸 。
特别是在一处府邸,琉璃瓦熠熠生辉,高门楼张灯结彩,府邸内来来往往的人流络绎如浮云,每个人都身影匆匆,但是唯独有一个女子却稳如泰山静坐在堂内,任身边人们穿梭如织,她自云淡风轻 。
往身上看,此女子身穿鲜艳的红色缎底服,圆领,马蹄袖,大襟右衽,开襟处又五枚金质莲蓬扣,整件衣服在衣服两肩、前后胸以及下摆出用金线和五彩金线绣出了八团“龙凤同合纹”,取其寓意“比翼双飞”“龙凤呈祥”,其间穿插“十二章纹”、红双喜字、团金万寿字、灵芝、蝙蝠等吉祥纹样,袍的下面是海水江崖纹,整件礼服充满了富贵吉祥喜庆 。
此女子穿着与众不同,五彩生辉 。这个女人不是别人,正是大清最后一个从大清门入宫的皇后——隆裕皇后,她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太后 。
此刻这位马上就能成为国母的女人正等待着最重要的一刻,等待钦天监官报告子时吉时一到,便身着龙凤同合袍,正式坐上凤舆向皇宫进发 。
钦天监官员报:吉时已到,凤舆排驾 。
皇后之母率诸妇人送至凤舆前,皇后之父率子弟跪送于大门外 。銮仪卫校尉抬起凤舆,提炉侍卫手持凤头提炉引导,太监左右扶舆,内大臣侍卫在后乘骑护从,向皇宫进发 。由于是深夜,随行的人多执宫灯,沿街两道也摆设很多宫灯,一时亮如白昼 。
按照封建礼法,迎娶皇后必须走皇宫正门,才足以表达其与皇帝同尊并重的地位,才符合“中”与“正”的观念 。其进宫路线如下:
大清门中门—天安门外金水—天安门中门—端门中门—午门中门—太和门中门—中左门—后左门—乾清门中门—乾清宫阶下 。
皇后凤舆到乾清门时,光绪皇帝早已身着龙袍在乾清宫西暖阁等候,接着近支王公为光绪帝在乾清宫正殿结发,然后从后槅扇前往坤宁宫洞房等候 。
在皇后的这些路线中,其中有一处宫门——太和门中门很是重要,因为这处大门是紫禁城外朝宫殿的正门,也是紫禁城最大的宫门 。此门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初称奉天门,后一度改称皇极门 。门内为太和殿,也就是我们民间所说的俗称金銮殿,堪称中国古代规格最高的门 。门前铜鼎四只,为明代铸造的陈设铜器 。列铜狮一对,左雄右雌,威武凶悍,是故宫六对铜狮中最大的一对 。
可就是这样一处威严肃穆的地方,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皇帝大婚时竟然是一座“山寨版”的宫门,而且是“高仿的山寨”,连宫里的人都认不出来 。
这真是一件蹊跷的事情,占地面积达1800平万米的宫门怎么会有假冒的?真的宫门去哪里了?用什么材料仿制的这样一座宫门?谁这么大胆竟敢让皇后走过一座“山寨”宫门?
这一连串的疑问要推到光绪大婚前一个多月,光绪十四年(1 8 8 8)十二月十五日深夜,狂风凛冽,夜深人静,雄伟肃穆的紫禁城在夜色的笼罩下显得格外幽深 。突然,一阵慌乱的锣鼓声响起,只见紫禁城内火光冲天,浓烟弥漫,“走水了”、“走水了”的疾喊声此起彼伏 。
作为光绪老师的翁同龢是历事者之一,在日记中详细地记载了火势以及救火经过 。
翁同龢睡得正熟的时候,仆人突然急匆匆地将他唤起,先是称“大内火”,后又说“贞珠门”,神态慌张,语言颠倒混乱 。翁同龢急忙询问具体情况,仆人也说不清楚 。他连忙起床备车赶往紫禁城,在午门下车后,才知道原来是贞度门失火,他心中松了一口气,毕竟这离后宫还很远,不至于危害到皇帝的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