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清政府甲午战败求和找海啸当借口

加以天心示警 , 海啸成灾 , 沿海防营 , 多被冲没 , 战守更难措手 。是用宵旰旁皇 , 临朝痛哭 , 将一和一战两害兼权 , 而后幡然定计 。其万分为难情事 , 言者章奏所未及详 , 而天下臣民皆当共谅者也 。——《光绪谕旨光绪朝东华录》

【揭秘清政府甲午战败求和找海啸当借口】自然现象在古代也会成为一种政治现象 , 促使帝王和内阁做出一些人事上的更动 , 例如因为日食 , 会吓得皇帝不敢吃荤 , 不敢开音乐会 。在甲午战争中 , 清朝也玩上这一套 。
经历黄海海战和威海卫失陷后 , 清王朝已经精疲力尽 , 向侵略军求和的声音开始上扬 。当然 , 也得有借口 , 借口就是1895年4月28日 , 天津塘沽口外一次海啸 。这次灾害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 , 不仅破坏民居和民用设施 , 而且还冲毁了“宏字”、“定武”等十多个军营 , 铁路不通 , 通讯中断 。本来是一次自然灾害 , 津京一带的人却解读为老天通过天灾授意皇上议和 , 于是“海啸是天和”的说法甚嚣尘上 , 清王朝因此也就“和议益决” 。本来实在打不下去了 , 借着这次老天翻脸 , 干脆求和 。
于是 , 在5月17日 , 光绪皇帝的朱谕向全国臣民解释求和的本意 。谕旨首先强调了确实是因为战败导致求和:“水陆交绥 , 战无一胜 。”水战和陆战全都失败 , 没有一次战役是胜利的 , 不得不求和 。同时 , 老天爷发出警告 , 发生海啸 , 多处海岸部队的营房被冲毁 , 无论攻守都难以实施 。因此皇上早晚彷徨 , 上朝的时候对着大臣痛哭(估计光绪真的哭过) , 将战与和两个选择反复权衡 , 然后才决定讲和 。做出这样的决定 , 实在是万分难为情的事 , 大臣们的奏章等都没有讲清楚 , 希望全国臣民体谅 。
这其实是光绪向全国臣民写的罪己诏 , 其中认为天灾也是促成求和的原因之一 。
不过 , 这种说法也不能完全以迷信置之 。甲午那一年 , 清朝局部地区确实遭遇了绵延的水灾 , 而灾区正好是交战区和战略物资的供应地区 , 甚至战区和灾区相重叠 。
例如奉天 , 就是军粮的主要供应地 。直隶总督王文韶就报告说:直隶许多地区的村庄陷入饥荒 , 一个村庄中 , 只有三两户人家能有烟火 , 甚至因为无处觅食而全家七八口人都服毒自杀了 , 造成这一惨况的直接原因就是夏雨过多导致农作物颗粒无收 。河北唐山一带 , 灾民困在路边 , 日均有几十人饿死 。
而就在这种情况下 , 甲午战争爆发了 。湖南巡抚吴大瀓去奉天征军粮 , 结果发现战区即灾区 , 饥民遍野 , 饿殍相望 , 吴大瀓很忧虑:“战争将很难进行 。”有清军部队还将军粮拿出来救济灾民 。战区米价昂贵 , 运费也很吓人 , 东北的将军裕禄对奉天的概括就是“存粮无多 , 办运过远” 。
军粮供应艰难 , 草料也成问题 。日本侵略军在海上岸上连续作战胜利后 , 狂妄地制定了“直隶作战计划” , 想乘胜进攻津京地区 , 徐州镇总兵陈凤楼奉命率骑兵部队紧急北上 , 驻扎属于直隶的滦州 , 拱卫京畿 。结果滦州也是灾区 , 这么多战马的草料 , 直隶根本无法供应 。后来日军一则因为碰上严寒天气 , 二则因为战线过长 , 不能再进一步侵略 , “直隶作战计划”才搁置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