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谜团:墨家为何会突然消亡

墨家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学术流派 , 和儒家并称“显学” , 而与道家 , 也成分庭抗礼之势 , 所谓“天下之学 , 不归杨则归墨” , 讲的就是这种情形 。可是 , 先秦时期如此重要的一个学术流派 , 中经秦汉的转换 , 至汉初 , 却突然消失了 。司马迁写史记时 , 对墨家已不甚了了 , 而以后则更少有人提及 。人们只知其大概 , 对这一学派的真实情况 , 却少有了解 。直到两千年后 , 清人在整理《道藏》时 , 才发现被误收入其中的墨子书 , 这才有了乾、嘉以来墨学研究的兴起 。现在想来 , 还真该感谢那位粗心的《道藏》编撰者 , 正是他的误收 , 为我们保住了一部珍贵的学术典籍 。
今天读墨子书 , 其内容之广博、思想之精深 , 不难发现 。但是 , 墨家学派的突然消亡 , 却始终困扰着人们 。对此 , 许多墨学研究者多有涉及 , 且口径大体一致 , 即墨家思想自身的局限性 , 不能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 。这些分析都有道理 , 但所有这些分析都没能回答墨家消失的突然性问题 。先秦诸子学到了汉代 , 或显或隐、或盛或衰 , 大多有踪迹可寻 , 唯独墨家 , 却象谜一样消失了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要想解决这一问题 , 看来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其学说的分析 , 而要另谋出路 。
我以为 , 墨家学派的突然消亡 , 其根本原因 , 在于这一学派的组织特征与行为特征 。
墨家是个有着崇高理想的学派 , 这个理想 , 便是公天下、兼爱天下 。面对理想又该如何作为?墨家的宗旨是:“口言之 , 身必行之” , 因此 , 墨家又是一个有着强烈社会实践精神的学派 。正是因为这种实践自已社会理想的需要 , 才使得墨家在先秦众多流派中 , 成为唯一一个有着严格组织的学派 。墨者称自已的领袖为巨子 , 奉巨子为圣人 。其实 , 墨子就是第一任巨子 , 他不仅是这个团体的思想领袖 , 还是这个团体参与社会实践的组织者 。不仅如此 , 墨者们还有着严格的自律精神 , 他们“以绳墨自矫” , 严格要求自已 。所谓绳墨 , 即木匠用以取直的墨线 。而正是这种“以绳墨自矫”、严格自律的特征 , 才是这个学派被人称作墨家的真正原因 , 而不是因为他们睑黑或是墨子受过黥刑 。
将以上分析结合其它资料 , 我们可以这样来描述墨家的总体形象:这是一个有领袖、有学说、有组织的学派 , 他们有崇高的社会理想与强烈的社会实践情神 。墨者们吃苦耐劳 , 严于律己 , 把维护公理与道义看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还有 , 他们大多是有知识的劳动者 。
正是这种对理想的坚持与执着 , 墨者们具有一种勇敢的精神 , 为了公理与道义 , 他们可以义无反顾地献出自己的生命 。西汉初年的陆贾说:墨门多勇士 。《淮南子》书则说 , 墨家中人 , “皆可使赴火蹈刃 , 死不旋踵” 。这些 , 都是对墨家献身精神的真实记载 。而墨家对于社会实践的参与 , 又多以有组织的群体形式出现 , 于是这种献身精神 , 便很容易表现为一种集体行为 。据《吕氏春秋》记载 , 墨家巨子孟胜为楚国阳城君守封 , 他与弟子一百八十三人无一后退 , 全部战死!在当时的纷乱之世 , 这样的事件 , 于墨家想非一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