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下的圆明园:大水法戏法不再,碧荷中断瓦残垣( 四 )


到了辛亥革命的时候,军阀又陆续将园内的太湖石大车大车的拉走,王怀庆、张作霖都曾将园内的石头弄回家去建别墅和墓地,这就是 “石劫” 了 。
最后一次 “土劫”,是在宣统末年后,园内被人过度开荒种地 。圆明园在地图上虽然标注着很多景点地名,但由于大部分遗址连地基都找不到,何谈复建一说呢 。
西洋楼不是一栋楼? 从圆明园仅存的几处残骸遗址也能看出,当时西方文化是多受宫廷的喜爱 。来到圆明园,总会听到西洋楼的叫法,这并不是某一栋楼,而是一个建筑群体的总称,例如养雀笼、迷宫、海晏堂、大水法等等都属于西洋楼群内的建筑 。
细看下文中的迷宫,墙壁都很矮,一眼可以看穿全局,是否可以推测出过去宫廷女子的个子都不太高?否则如何体会迷宫的乐趣性呢 。
养雀笼已被玻璃罩保护起来,据说现在每年都还有考古学家来勘探,看着地上大大小小不知道被挖过多少回的地坑,坚持不懈地勘探是否还能发现一些世人还不知道的秘密?
方外观是香妃做礼拜的地方 。几根摇摇欲坠的石柱,完全想象不出曾经的样子,也猜不出来它的用途 。曾经这里是个两层楼,一层是沐浴更衣,一层是礼拜房 。
说到香妃,全部印象只来自于《还珠格格中》 。她生命中的两位男子,一位是多金但自己不爱的大财主,另一个是自己心爱但无钱清贫的痴心傻汗 。如果在现如今的 社会,在一个“宁可在宝马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的年代,是不是香妃也许能更加简单快乐些?

烈日下的圆明园:大水法戏法不再,碧荷中断瓦残垣

文章插图
圆明园最有看头的景点了大水法!这个词是英语单词“”演变过来的,也就是喷泉的意思 。但读来读去,我也无法找到"shui fa "的音.
而国内的另一种解读方式更加符合逻辑:“ 当喷泉全部开启时,就像水在变戏法一样”,所以才被称为大水法 。
据说所有喷泉全部打开的时候,互相谈话都只能靠打手势才能明白,可见声音大的吓人 。
大水法原貌是什么样的?为了对比现在散落在枯草间的石块,多么让人灼痛心灵,先看看原来的样子吧 。
西洋风格拱桥门洞的后面那几根柱子(图片左侧),那里是“远瀛观”的遗址,也是香妃的寝宫 。而前面这个西洋风格的门洞就是“ 大水法” 了,它也 是所有西洋楼建筑群中喷泉最壮观的一处 。
原貌中,两侧的方形塔和塔周围(88根)的铜管是用来一齐喷水的,但已无法感受到图片上的那种“气势恢宏”和壮观 。
“观水法”也就是皇帝观看大水法的位置 。后面的石雕围柱,雕刻的都是西洋风格的刀剑枪炮… ….不知道这是否也暗示着后来发生的一切呢?
对于皇帝的座位,都有坐北朝南的讲究 。在潭柘寺内的流杯亭,皇帝和大臣的座位即使如此 。唯独在圆明园,观水法的位置是坐南朝北的 。诸多原因中,我想“欣赏水雾中的彩虹”更重要吧,毕竟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观赏而存在的 。
闷热的天气下,在“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游走的真是大汗淋漓 。想想在过去,穿着厚重宫廷服的皇帝、妃子们累了有轿子可以坐,而伺候他们的宫女、太监们,每天不知道要在这园内走多少步,想胖估计挺很难的 。
走了一路,听了一路,讲了一路,如今圆明园宛如又恢复到了它最初模样,一座“普通”的公园 。微风徐徐,坐船穿过荷花群,陆地上美景虽已寥寥无几,却更加衬托出水中的碧荷是那么深邃与动人 。其实,石柱的坚毅不倒,荷花代代相随,是不是也可以理解成骨子里的那股气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