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如何成为饕餮盛宴:元旦大吃大喝已成风

春节在尧舜时叫“载”,夏代叫“岁”,商代称“祀”,周代时叫“年” 。在中国众多的传统节日中,春节不仅历史最悠久、礼仪最隆重,而且更是一场一年一度的中国人的饕餮盛宴 。一年之中,过节的食品最为丰富、精致 。饺子之外、年糕也是春节众多食品中的主角之一 。
网络配图
从饺子到年糕
大概从汉代开始,春节节庆从立春过渡到了正月初一,故称“元旦” 。所谓“三元之日”,即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 。西汉时确定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新年,相延至今 。新年前一天为除夕,为“月穷岁尽之日” 。除夕与元旦(春节)适逢岁月轮回的枢纽,因此特别容易触动人们敏感的神经,历来受到了讲求“慎始敬终”的传统社会普遍的重视,成为汉文化圈内最大最重要的节日 。
品尝美食自然是节日里不可或缺的一项活动 。大约自汉代起,元旦(春节)期间大吃大喝已成风气,据《汉官仪》和《后汉书·礼仪志》等书记载,汉制规定,每年元旦,群臣都要给皇帝朝贺,称为“正朝”,皇帝便大摆筵席款待群臣,君臣饮宴欢度佳节 。此后,在魏晋至唐,元旦朝贺,皇帝大宴群臣成为定制,如曹植《元会》诗中描写三国魏时元旦朝贺宴会云:“初岁元祚,吉日惟良 。乃为嘉会,宴此高堂 。”晋时元旦朝贺皇帝时,皇帝不但要请客吃饭,还要给百官加工资 。
其实,品尝美味佳肴在元旦前一天就已经开始了 。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已经记载:“岁暮,家家具肴蔌,诣宿岁之位,以迎新年 。相聚酣饮 。留宿岁饭,至新年十二日,则弃之街衢,以为去故纳新也 。”年夜饭还要泼洒在马路上,除旧迎新 。唐人有守岁的习惯 。
网络配图
人们围坐在一起,辞旧迎新,一直要等到元旦来临,整个除夕的大部分时间都在酒宴中消磨度过 。长安宫廷会摆下守岁宴席,皇家子孙与部分臣僚要陪皇帝共度良宵 。唐代孟浩然《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写到,年三十这天要“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宋代吴自牧《梦粱录》里也说,除夕之日要“家家饮宴,笑语喧哗” 。至于清代吴县人(今苏州)顾禄所著《清嘉录》里,更是“除夜,家庭举宴,长幼咸集,多作吉利语 。名曰年夜饭,俗呼合家欢”,连“年夜饭”的名称也出现了 。
早在明代,在广大北方地区,饺子已经是春节期间当之无愧的主角 。饺子在明宫中被称为“扁食” 。按照明代天启年间的大太监刘若愚的宫廷杂史《酌中志》的说法,正月初一这一天,明朝人在五更时起,焚香,燃放爆竹,开门迎年 。北京皇城宫内人将门杠向院内地上抛掷三次,称为“跌千金” 。
然后“饮椒柏酒,吃水点心,即扁食也 。”这种“扁食”即后来的饺子,后世称为更岁“饺子”,谐音更岁“交子” 。在新年到来的子时食用扁食,有着庆贺与祝福的意义 。有的饺子内包着一二枚银钱,吃到这样的饺子就表示得到吉兆,此人新年大吉 。到了清代,按照富察敦崇(晚清文人,生卒时间不详)在《燕京岁时记》里的说法,“是日,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作角食之,谓之煮饽饽(饺子),举国皆然,无不同也” 。
网络配图
这话就有些夸张了,改成“北国皆然”就妥贴多了 。当然这里的“国”,也许特指的是京城 。不过,虽然这本《燕京岁时记》参考引用了不少先人著作,包括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富察敦崇可能没有注意《酌中志》里还有另一个说法,明朝的北京人也有不吃扁食而吃年糕的 。这些人新年早上起来洗漱完毕后,就要吃黍糕,曰“年年糕”,谐音“年年高” 。较之《酌中志》稍晚,崇祯年间记录北京风俗的《帝京景物略》也已经明确地说:“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 。”可见明朝时期年糕已经是帝都新年的时令佳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