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此一生是成语吗,人生一世 草木一秋 的下一句是什么?( 四 )


孩子 , 这是你最后的归宿 。”
1991年于第三福利院
意思是人生一世像草木生一春一秋一样非常短暂 。
人生 , 人的生存;一世 , 一辈子;草木 , 指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一秋 , 一个秋天 。
“人生一世 , 草木一秋”一成语最早出自于吴承恩的《西游记》中 , 用来比喻人到了晚年 , 才感觉到时间过得飞快 。
在现代诗词《归宿》中 , 诗人“食指”也重新引用了“人生一世 , 草木一秋”这一佳句 。
此诗前三节境界沉郁而慷慨 , 诗人在付出了精神和肉体的高代价后 , 得以在诗的峰巅高傲地坦然相陈:“终于我诗行方阵的大军/跨越了精神死亡的峡谷/埋葬弱者灵魂的坟墓/绝对不是我的归宿” 。而后三节 , 境界苍凉萧瑟 , 诗人要处理的是与“精神死亡”相应的肉体生命主题 。换句话说 , 在这里 , 朴素的“人生一世 , 草木一秋”第一次警醒和震动了我们 , 满含着对肉体生命之轻的绵长浩叹 。这两种彼此相应又盘诘的意向 , 使此诗的语境变得又凄楚又坚韧 , 它们相互渗入 , 难以剥离 , 共时鸣响 。那么 , 此诗命名为“归宿” , 就显得更为发人深省了 。从结构上 , 此诗是可以旋转的、倒置的 。肉体终有一死—→精神跨越死亡 , 是一种读法;精神跨越死亡—→肉体终有一死 , 是另一种读法 。但我认为 , 这两种读法都减弱了此诗更丰富的含义 。我倾向于认为 , “复调”的诗歌不是单维直线的 , 而是均衡地双向拓展 , 永不休歇的自我对话 。我们应保留住两个声部 , 不放弃任何一个 。诗人是要保持生命与精神以“问题”的形式存在 , 而不是以一个强力的声部压抑或弥合另一个声部 。你可以在这首诗中找到你心仪的一个答案 , 但那些有阅历的诚朴的人们 , 宁愿和食指一样长久地探询这些彼此缠绕的“问题” 。这是更高量级的体悟 。食指就是这样一个罕见的诚实痛苦的诗人 。
言情小说中 经典的神态描写句子 , 或成语

了此一生是成语吗,人生一世 草木一秋 的下一句是什么?

文章插图
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那段很好 ,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也是经典:
黛玉方进入房时 , 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 , 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 。方欲拜见时 , 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 , 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 。当下地下侍立之人 , 无不掩面涕泣 , 黛玉也哭个不住 。一时众人慢慢解劝住了 , 黛玉见拜见了外祖母 。——此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 , 贾赦贾政之母也 。当下贾母一一指与黛玉:“这是你大舅母;这是你二舅母;这是你先珠大哥的媳妇珠大嫂子 。”黛玉一一拜见过 。贾母又说:“请姑娘们来 。今日远客才来 , 可以不必上学去了 。”众人答应了一声 , 便去了两个 。
不一时 , 只见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鬟 , 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 。第一个肌肤微丰 , 合中身材 , 腮凝新荔 , 鼻腻鹅脂 , 温柔沉默 , 观之可亲 。第二个削肩细腰 , 长挑身材 , 鸭蛋脸面 , 俊眼修眉 , 顾盼神飞 , 文彩精华 , 见之忘俗 。第三个身量未足 , 形容尚小 。其钗环裙袄 , 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 。黛玉忙起身迎上来见礼 , 互相厮认过 , 大家归了坐 。丫鬟们斟上茶来 。不过说些黛玉之母如何得病 , 如何请医服药 , 如何送死发丧 。不免贾母又伤感起来 , 因说:“我这些儿女 , 所疼者独有你母 , 今日一旦先舍我而去 , 连面也不能一见 , 今见了你 , 我怎不伤心!”说着 , 搂了黛玉在怀 , 又呜咽起来 。众人忙都宽慰解释 , 方略略止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