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智力被严重低估的一个牛人:竟然是刘阿斗( 四 )


刘禅胸怀和肚量之大,令人叹服 。然而,他却不是不要原则,相反,在涉及重大问题时,他是坚定不移、毫不妥协的 。针对一些大臣和民间要为诸葛亮立庙的请求,刘禅就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
刘禅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在宋代以前,礼制规定,只有皇室才有资格和权力拥有祭祀祖先的太庙或宗庙 。诸葛亮虽然被刘禅以“相父”称之,但是实际上仍旧是臣子,并非皇室中人 。《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提到“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明确点明了刘禅曾就此专门开了一个御前会议,让大臣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讨论的结果是给诸葛亮立庙是僭越之举,是不妥当的,也是有伤诸葛亮一生的德行和操守的 。
但刘禅在这件事上也很有分寸,后来听从了习隆等人的建议,为“断其私祀,以崇正礼”,采用了折中的法子,将诸葛亮的庙立在湖北沔阳 。然而,这已是快30年后,蜀汉将要亡国那年了 。不管何时,对臣子来说,能够被君主同意立庙,已经是格外优容了 。
除这些外,对拂逆他意愿的臣下,刘禅也能容得下 。对董允不同意他增加后宫妃嫔数量的要求,刘禅此后不仅再也没有提起过,而且还对董允委以重任,充分信赖 。
四、很有德行
诸葛亮积劳成疾病倒时,刘禅心急如焚,立刻派尚书仆射(掌管朝廷文书的官职)、平阳亭侯李福前去探望诸葛亮,并让他向诸葛亮询问此后的国家大计,同时日夜为诸葛亮祈福 。当听到诸葛亮的死讯时,刘禅连日伤感难忍,不能上朝,竟哭倒于龙床之上 。当灵柩运回时,刘禅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相迎,并下令全国素服发哀三日 。还升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官至长水校尉,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继承了爵位 。
他不仅对诸葛亮有情有义,对其他大臣也是如此 。比如魏延叛乱被杀,刘禅对于魏延没有一概否定,而是下旨:“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 。”刘禅心里清楚得很,魏延作为其父亲最信任的将领之一,信任程度犹胜于马超,怎么会忽然叛乱?不过是刚愎自用,人际关系不好惹的祸 。刘禅短短几句话,“仁敏”二字体现得极其充分 。后主兄弟,见于记载的有两人 。一是庶弟鲁王刘永,因刘永看不惯黄皓的作派,致使黄皓也与刘永为敌,经常在后主跟前说刘永坏话 。刘禅便渐渐疏远了这个弟弟,甚至十几年没有见他 。但尽管如此,刘永却一没有杀头,二不曾流放,三王位照旧 。另一个庶弟刘理,被封为梁王 。蜀汉在刘禅当政的时间里,从没有发生过皇族倾轧、大臣灭族的事件,应当说是比较和谐的 。

反观其他两国,杀戮臣下或被权臣谋弑如同儿戏 。魏国,曹植被手足同胞逼迫作七步诗,感叹“相煎何太急” 。后来的曹芳、曹髦、曹奂等幼帝则朝不保夕 。东吴的孙皓更是将朝堂变成了屠宰场,无论是谁,只要看不顺眼,立马刀斧伺候 。
后主的仁厚有目共睹,成都人民非常怀念刘禅 。于南北朝时期为他建立了专祠,与诸葛亮的武侯祠一东一西,位于昭烈庙前面的两侧 。
至于“乐不思蜀”这个故事,经过历史的沉淀,人们已经越来越清楚地看清了事实的真相 。这样的举动只有特别愚钝和白痴之人才能做出来,除此之外,那就只能是韬晦之计了,装傻,而且,装得特别像,装得特别真,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不能露出半点马脚和破绽,这个功夫,岂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也许有人认为臣子郤正才称得上明白,其实,恰恰是他糊涂,没有看透事情本质 。试想,人为刀俎,你为鱼肉,倘若暴露出一丁点的实力和野心,那就不仅仅是刘禅个人的事情,而是跟随他的五十多个大臣及其家属,甚至还有蜀地与他哪怕有一点关联的人都会马上送命,这于事有何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