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遗嘱暗藏什么玄机?白帝城托孤的惊天阴谋( 七 )


董允为人正直谦和,总是平等待人,礼贤下士 。据说有一年春天,长久在外的董允,忽然思乡心切,想回到家乡分水,听听熟悉的乡音,看看秀丽的山水,便约了尚书令费祎等好友,一起回家游玩 。车驾已经备好,正打算出门时,刘禅的一个年轻的侍从董恢慕名来访,董允立即热情地接待了他 。董恢见此,大为感动,但又十分不安,便请求告辞,下次再来 。董允不许他走,坚持请他坐下来:“我与费祎等好友出游就是为了放言畅谈,现在先生光临寒舍,正是说话交流的好机会,我怎能错过此次会谈呢?”于是董允放弃了回家乡探视的愿望,与董恢彻夜长谈 。
董允就是这样,在宦海风浪,人生漩涡中,始终恪守清正廉洁的政治操守,为蜀汉、为人民着想 。因而受到蜀汉士民的尊重,将他与诸葛亮、蒋琬、费祎并列称之为“四英” 。即使他的脚步已经远去,蜀汉人民依然怀念他,想念他 。为此,董允家乡的乡民于分水镇大悲村董允坝为他择地建墓,传说为衣冠冢 。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时任泸州刺史的阮时升曾修葺董允墓,并立墓碑和诗碑各一块 。阮时升在其诗中盛赞董允的道德功绩:
功著两朝存故里,人亡千载只孤坟 。
山河未改生前旧,禾黍今瞻陇下耘 。
遗冢有墓犹识性,荐萍无主独悲君 。
遥知英爽依然在,欲挽炎精日已曛 。
NO5.杨仪
诸葛亮病逝前线,对于驻守五文原的蜀汉大军而言,是个空前危机 。主将去世全军士气势必低落,是否能安全地从敌军的监视下,脱险而退,便是诸葛亮临死前最为忧虑担心的事了 。魏延气盖三军,姜维智勇双全,王平经验老到,费讳协调力佳,但诸葛亮认为他们可能都无力掌握大局撤兵的规划,需要审慎紧密的思考及行政能力,诸葛亮左思古想,最后仍然选定备受争议、人缘不佳的行政高手——首席参谋杨仪 。在北伐前线中,诸葛亮最需要的两个人,便是杨仪和魏延了 。这一文一武之才几乎、是蜀汉北征军之宝,偏偏这两个人都情才做物,彼此争执得非常厉害 。五丈原病重时,诸葛亮在衡量各方面得失利害后,仍派杨仪指挥共监督撤军工作,果然杨仪发挥了过人天才.领导蜀汉大军迅速脱离险既不过,也因而发生魏廷不服命令,兵败被杀的悲剧 。但诸葛亮生前,对杨仪个性猖狭、与人不和的毛病深为头痛 。他深知这种人只是高明的幕僚,但绝非优秀的领导人 。因此他途命中安排的继承人,是个性豁达的蒋现 。当他知道诸葛亮同意的继承人是蒋琬时,大为不悦,不但公开蔑视蒋琬,更为自己未拥实权,强烈地表达对诸葛亮的不满 。杨仪的激烈反弹,立刻造成蜀汉新政权的不稳,蒋琬在无可奈何下,只好派遣和杨仪交情较好的费伟前往安慰 。想不到杨仪见到费伟,感触更多,甚至目出恶言,略带威胁和埋怨表示:“当时丞相(诸葛亮)去世时,我如果举军投降曹魏;反而将会得到大功劳绝不会像现在一般的落寞;真是让人悔恨的结果呀厂费伟大惊,不敢隐瞒,立刻向朝廷密告 。蒋藐琬惜杨仪功劳于建兴十三年 。免其死罪,仅废为庶人,流放汉嘉郡 。。想不到杨仪却认为是奇耻大辱,决心赴死,他变本加厉,上书公然指责朝廷不公平,词意相当强悍而不驯,蒋琬不得己之下,命郡令逮捕杨仪,杨仪在狱中自杀而死 。
诸葛亮数次出军,杨仪常为其规画分部,筹度粮谷,处事极捷 。因此一应军戎节度,皆由杨仪取办 。前军师魏延善养士卒,勇猛过人,性格矜高,当时军中众人皆避而下之,唯独杨仪肯不假借于魏延,魏延因此忿怒,二人势如水火 。不久诸葛亮病卒,杨仪等部领全师还朝,又诛魏延 。杨仪自以为功勋至大,当代诸葛亮秉持朝政,但诸葛亮遗意在蒋琬 。杨仪回都,拜为中军师,并无实际统领,但止从容无事而已 。杨仪深深不忿,常发怨言,后军师费祎以其言密奏后主 。杨仪被废为庶民,徙汉嘉郡 。杨仪至徙处,又上书诽谤,辞指激切,朝廷于下郡收押杨仪 。结果杨仪自杀,妻子还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