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过年风俗 过年风俗( 六 )


关于这个习俗,民间传说中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很久以前,在一个贫困的山村,有一户人家很穷,常常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 。到了年三十这一天,家里没有白面,也没有菜,听着四邻的剁菜声,心急如焚 。无奈,只好向亲友借来米面 。和好面后,又胡乱弄了点杂菜凑合成馅,就包起了饺子 。因为面是借来的,所以包的饺子就格外珍贵,摆放时,就一圈一圈由里到外,非常整齐,也很美观 。刚刚从天庭回来的灶王爷看了很高兴 。同村有个财主,家有万贯家产,平日山珍海味的吃惯了,根本不把饺子放在眼里 。大年三十这天用肉、蛋等料调馅,包成了饺子,乱放在盖帘上 。小料饺子下锅煮熟后,一吃味道全变了样 。猪肉馅变成了萝卜菜 。而那户穷人的饺子却变成了肉蛋馅的 。原来,是灶王爷对财主家包饺子的'态度很不满意,为了惩罚他,就把两家的饺子给暗中调了包 。第二天,这事便在村里传扬开来 。从此,人们再忙,年三十的饺子也要摆放得整整齐齐,以讨个"圈福"的口彩 。
?春节的习俗之五:守岁熬年?
有一个传说为“守岁熬年” 。这也是人们最常听说的一个传说,每到除夕之夜,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 。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 。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
人们把“年”肆虐的这一夜,视做关口来熬,为消磨时光,一家人团聚交谈,有祈求平安度过这一夜的意思 。时间长了后,除夕熬年守岁就形成了 。
?春节的习俗之六:拜大年?
拜大年是中国民间的最古老的传统习俗,在春节时期亲戚之间交流感情的活动,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拜大年是大年初一走亲访友,相互拜年的意思 。拜年习俗由来: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 。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新衣,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之间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
到宋代,亲朋好友之间会相互送帖致贺,这就是早期的贺年片 。到了明代,贺年片设计更加完美、精致,帖上不仅印有送者的姓名、地址,还写上了“新年快乐”,祝福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 。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短信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