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密:十八路诸侯为什么没能诛杀了董卓?

董卓篡权 , 天下纷纷为之讨伐 。在曹操的号召下 , 十八路诸侯齐聚洛阳 , 声势之浩大前所未有 。按说此等声威 , 足以撼动老贼 , 剿戮群凶 。但不曾想到的是 , 这看似十分强大的“联合国军” , 却是雷声大、雨点小 , 不仅没有动得董卓分毫 , 反在不断内讧争斗中偃旗息鼓 , 各奔东西 。如此的结局 , 让人始料不及 。那么 ,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尴尬的局面 , 我想这绝不单是一个“出师不利”就能解释得了的 。
想当年 , 曹操因刺杀董卓失败 , 仓皇逃出洛阳 , 从此再无立身之所 。无奈之下返回家乡 , 遣散家资 , 招募义兵 , 意欲讨伐董卓 。但考虑到自己身单力孤 , 难以成事 , 就以个人名义向各路诸侯发出了矫诏 , 号召大家共同起兵 , 共诛国贼 。矫诏发出去之后 , 天下英雄纷纷为之响应 。最后 , 连同曹操在内的共十八路诸侯齐聚洛阳 , 整装待发 。
网络配图
既然是共同举兵 , 势必要选出一个盟主来 , 以便发号施令 , 统一指挥 。问题也正是出在这个盟主的归属上 。按道理说 , 曹操是讨伐董卓的发起者、组织者 , 理应做各路诸侯的盟主 。但曹操可能觉得自己羽翼未丰 , 没有影响力 , 就提议推举“大汉名将之后”的袁绍为盟主 。袁绍初时不肯 , 但架不住众人一再相劝 , 最后也就应允了 。
盟主不是好当的 。无论是在政治上 , 还是在军事上 , 袁绍显然都不是一个理想的人选 , 刚愎自用、心胸狭隘不说 , 关键是不具备领导大兵团作战的智慧 。这也还好说 , 众人拾柴火焰高 , 袁绍终究不是孤军作战 。但袁绍的另一个弱点却是致命的 , 那就是用人特讲究出身门第 , 缺少用人的气度 。如此心态 , 于乱世之中 , 自然是曲高和寡 , 众叛亲离 , 不能长久 。这次的“讨董”行动 , 更是表现出了极大地矜持和傲慢 。当华雄连斩数将 , 盟军一筹莫展的情况下 , 关羽挺身而出 , 请求出战 。而身为盟主的袁绍 , 仅仅因为关羽只是一个“马弓手” , 就表现出了极大的不情愿 。
理由很弱智 , 也很好笑 , 那就是怕“被华雄耻笑” 。在其眼中 , 自己的面子竟然比将士的鲜血还重要 , 哪里还有一点盟主的气度和胸怀 。加之他的那个同父异母的弟弟袁术 , 总是不失时机的在一边冷嘲热讽 , 添油加醋 , 更让袁绍不知如何是好 。亏得曹操英雄气魄 , 慧眼识人 , 才有了“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的战场传奇 。尽管此战暂时解除了危机 , 但如此的用人态度却不免让将士心寒 。一把手不明白 , 再费力也白搭 。
【揭密:十八路诸侯为什么没能诛杀了董卓?】要说初期 , 十八路诸侯的声势还是相当浩大的 。人多是好事 , 也是坏事 , 它足以让很多人有恃无恐 , 骄傲轻敌 。或许就是人多力量大的缘故 , 面对董卓兵马 , 人人都想建功立业 , 展示才能 。如果单纯如此倒也值得嘉许 , 奋勇争先 , 杀敌报国 。但这些人的建功立业显然不是为了国家前途 , 更不是为了百姓利益 , 而是为了达到个人不可告人的目的 。事关大局 , 最怕私心 。一旦有了这个心思 , 就很难捏合到一块了 。这种私心 , 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争权夺利 , 互相猜忌 , 推诿扯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