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的笼子艺术揭秘宋朝历史上的另类笼子

治权被关进扯皮的“笼子” , 那些作风硬朗的文臣感觉很不爽 。熙宁年间 , 王安石就说:“若朝廷人人异论相搅 , 即治道何由成?”但宋神宗听则听矣 , “笼子”照编不误 , 一方面重用新党搞改革 , 一方面又把旧党首领富弼的女婿冯京任命为枢密副使 , 后又提拔为参知政事 , 时时拖着荆公的后腿 。
把权力关进“笼子” , 庶几成了口头禅 。
说白了 , 就是用制度来约束、监督权力人群 。这方面 , 古人也在做 。比如说宋朝 , 皇帝们看起来像是不错的匠人 , 也编了许多“笼子” , 效果固然是有一些 , 但是 , 如果求全责备的话 , 怎么看怎么另类 , 有的甚至很逗 。
以享乐做“笼子”
宋兴于五代之乱 , 那是一个“城头频换大王旗”的时代 , 赵匡胤看得比谁都真切 。短短五十三年 , 五个家族轮流上 , 八个皇帝被杀 , 下岗者更如走马灯 。原因在哪儿?枪杆子决定印把子!不把兵权关起来 , 今天黄袍加身 , 明天说不定又被人脱下来 。于是 , 赵匡胤开始编“笼子” 。
网络配图
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 大家耳熟能详 。赵匡胤编的即是享乐主义的“笼子”:“人生苦短 , 如白驹过隙 , 你们……多积点钱 , 多置点田产房屋 , ……快活的过日子 。我和你们结为亲家 , 彼此无猜 , 不好吗?”
与此同时 , 他还对制度进行细化 。军队的指挥权被他一分为三 , 谁也别想轻易调动部队;特别是将带兵权与指挥权分开 , 最为有效 , 带兵的无权指挥作战 , 指挥作战的无权带兵 。如此一来 , 发生军事政变的可能 , 几乎为零 。
这也是宋代重文抑武的源头 。风气一开 , 武将集体蔫菜 , 兵权没了 , 地位亦每况愈下 , 只能生活在享乐的“笼子”里 。《宋史》载 , 名将曹彬做枢密使(国防部长)时 , 路遇文臣车马 , 要“引车避之” 。韩世忠曾议买新淦官田 , 高宗闻之大喜 , 特赐御札 , 把这块田赐给他 , 前提是----卿把兵权交出来吧 。不愿意?弄个莫须有出来整死你 , 岳飞是个血的教训!仁宗时狄青功高 , 但仍遭贬黜 , 他问宰相文彦博外放原因 , 文答:“无他 , 朝廷疑尔 。”
以扯皮做“笼子”
“天下广大 , 卿等与朕共理之 。”
两宋许多皇帝都说过类似的话 。看起来文臣的境遇要比武将好一些----治权在手 , 所谓“满朝朱紫贵 , 尽是读书人” , 绝非诳语 。但是 , 等待他们的同样也有“笼子” , 其要旨即是扯皮 。
扯皮这个词 , 不好听 , 如今还有胡搅蛮缠、没原则、扯后腿等引申意 。但就管理学而言 , 它却有不可或缺的制衡作用 。宋代皇帝称它叫“异论相搅” , 即同时起用派系不同、政见不同的大臣 , 以相互牵制 。
徐度《却扫编》云:“国朝中书宰相、参知政事 , 多不过五员 , 两相则三参 , 三相则两参 。”当然也有其他状况 , 不过独相为大的局面极少 。宋代皇帝大多深谙此道 , 多设几个宰相 , 让他们吵架去 , 自己好火中取粟 , 稳坐裁判交椅 。如宋真宗一边升任王钦若为宰相 , 同时又任命与其政见不同的寇准为相 , 还说:“且要异论相搅 , 即各不敢为非 。”昏庸如宋徽宗者 , 亲政之初也知道实行所谓“邪正杂用” , 旧党韩忠彦、新党曾布同时为相 , 更是典型的扯皮“笼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