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明朝:一首讨饭歌为何击倒朱元璋的中都城( 三 )


凤阳中都无疑是朱元璋头脑发热下的产物
跟所有取得政权的人一样,朱元璋登上历史舞台之后,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对待一个由世俗地主、豪门富户、读书人和各级官吏所组成的重要社会力量 。这股社会力量既拥有强大的民间资本,又拥有很强的话语权,他们是社会的中坚,也是基层的骨干 。面对这样的势力,朱元璋心情复杂无比 。从出身上说,朱元璋对这当中很大一部分为富不仁者恨之入骨,也对任何可能形成分庭抗礼、对朱家天下形成威胁或潜在威胁的力量保持高度警觉 。按朱元璋的想法和性格来说,他肯定要对这些人下手 。
尤其是当时镇惊天下的“沈万三事件”暴露了朱元璋对于天下富户的态度 。在朱元璋当政的三十一年中,至少发起过六次大规模整肃帝国官吏与豪门富户运动 。在这样有计划的“大清洗”中,全国总共有十万到十五万王朝官吏和豪门富户被杀死 。除了打压和杀害,朱元璋还有计划地将江南乃至全国各地的大户,分批迁移流放 。朱元璋的这一招是受刘邦的启发,当年,汉朝定都长安之后,也曾经把天下大户强制迁离本土,填实关中,是所谓“强本弱末”之术 。朱元璋迁徙的规模,要比汉朝大得多 。明初强制迁徙与性质类似的移民,一直持续到永乐年间,涉及人口至少达百万人 。朱元璋首先将大批江南富户移至南京,后又分两次移民二十多万人到凤阳,并严令他们不许随便离开迁移之地 。如今人们不难想象,当二十多万被“劳动改造”的异乡人来到淮河岸边的凤阳之时,应该是怎样一种心情?凤萧萧兮淮水寒,背井离乡不复还 。这些被没收了土地的异乡人只能呆在皇帝的老家,被严加看管,不敢踏上回家之路,更无法横渡长江 。他们整日以泪洗面,唉声叹气,不知何时是尽头 。
终于,开始有第一个人伪装成乞丐,成功地逃脱了封锁,回到了自己久违的家乡 。当然,在江南故里,他也不敢久留,户籍被取消了,房屋也归了别人,他只是撕心裂肺地看了一眼昔日的老屋,趁着夜色,踅摸进亲戚家,探听一些情况,然后,又重新潜回凤阳 。回到家乡的滋味毕竟是温暖啊,哪怕只远远地看上一眼 。于是,又有人扮成了凤阳乞丐的模样,回乡扫墓探亲 。渐渐地,这样的方式形成了习惯,有一股悄悄的人流,从凤阳,像水一样流回江南水乡 。他们依旧是敲着花鼓,载歌载舞,他们唱的,是并不熟练的凤阳腔;跳的,也是笨拙无比的舞步 。但是他们唱的让人听来,更加哀婉凄楚:
说凤阳,唱凤阳,凤阳原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户人家卖田地,小户人家卖儿郎,唯有我家没有得卖,肩背锣鼓走四方 。咚咚咚锵,咚咚咚锵,咚锵,咚锵,咚咚咚锵……
哀婉凄楚的讨饭歌终于击倒了中都城
自洪武二年九月诏建中都后,朱元璋先后有两次从南京去凤阳 。第一次是洪武四年二月,这一次来凤阳,朱元璋呆了九天,主要是视察中都的兴建情况 。也就是这一次视察后,朱元璋作出了移民中都,充实中部人口的决定 。
朱元璋第二次来凤阳是四年后,也就是洪武八年四月,史书翔实地记载了朱元璋在凤阳的行踪 。朱元璋首先来到滁州,畅游了琅琊山,并乘着酒兴,写下了《感旧记有序》,文中说:“予因督功中都,道经滁阳,乘春之景,踏青西郊 。细目河山,城雉如旧……”看得出来,朱元璋的心情不错,也看不出有罢建中都的丝毫痕迹 。
这一次朱元璋的凤阳之行,前后用了二十六天,在凤阳期间,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细细检查了中都的建设情况,二是在皇陵进行了祭祀 。当然,朱元璋祭祀的时间很短,大部分时间,都用于“验功”了 。并且,《凤阳新书》中记载,朱元璋在凤阳时,住在“皇城内兴福宫”中 。既然可以入住了,由此推断,当时的中都,已建设得差不多,只剩下一些扫尾工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