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明朝:一首讨饭歌为何击倒朱元璋的中都城( 二 )


朱元璋为何突发奇想在凤阳修建中都?
建中都,的确是朱元璋的想法 。定都金陵之后,朱元璋心里一直不很踏实,觉得金陵虽然多次为帝王之都,虎踞龙盘,但这里偏隅江南,对控制全国政局,尤其是对征抚北方不利 。朱元璋一直想把都城安在稍北一点的地方,比如黄河之滨的开封,以及大都燕京等 。经过反复比较,朱元璋认为开封虽多次做过帝都,但长期战乱,四面受敌,无险可守,于是打消了在此建都的念头 。很多大臣提议,不如在皇帝的家乡凤阳建中都,这里濒临濠水,位于长江和淮河之间,运输和交通很方便,能很好地利用淮河和长江的优势进行防守 。如果把金陵作为南都,凤阳作为中都,然后在北方再选一都,这样,北部、中部、南部都有都城,对稳定局势,将会有很好的作用 。
朱元璋虽然小时候在凤阳受到太多的凌辱和迫害,朱元璋对家乡的感情还是很深的 。毕竟,衣锦还乡是人之常情 。历经十六年之久,踏着无数白骨坐上龙椅之后,朱元璋肯定希望把他的家乡凤阳建成一个超级豪华的中都城,给家乡的父老乡亲看看 。在朱元璋的规划中,这个辖区包括现在安徽、江苏、河南、湖北四省中的十二府二十三县,差不多将整个淮河流域都划了进去 。
营建中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的,负责营建的官员,也经过慎重选拔,由左丞相李善长具体负责 。李善长一直是朱元璋最信任的人,文臣第一,功比萧何 。李善长洪武四年正月来到凤阳,到洪武九年才离开,一共在这里呆了整整五年 。营建中都的官员还有汤和,他是朱元璋起义时的小兄弟,也是朱元璋的心腹爱将 。汤和是洪武五年来的,在这里呆了一年之久 。除了他们,还有单安仁、孙克义、薛祥等一大批官员 。
中都开始建设了 。凤阳变成了一个大工地,大批人马开赴到这个淮河边上的小城,据说,修建中都城时,整个工程大约动用了工匠九万人,军士十四万人,民夫五十万人,移民近二十万万人,加上南方各省、州、府、县和外地卫、所负责烧制城砖的工匠,各地采运木料、石材、供应粮草的役夫,总数达一百多万 。除了建设中都城之外,朱元璋还同时在凤阳开建皇陵,主要建筑有皇城、砖城、土城三道 。皇陵同样也是气势宏伟的浩大工程 。
小小的凤阳一下子拥入了上百万人,这使得凤阳顿感压力,物价被哄抬得老高,有时候根本买不到东西 。不仅如此,政府还用很少的钱来征用当地人的土地,凤阳人不愿意卖,他们就强行征收 。那些土地,不仅仅是用来建设中部的,还有很多是那些王公贵族大臣们强买的 。皇帝要在这里造一个都城,并且极有可能将都城搬迁到凤阳,于是那些王公大臣们自然在这里买地成凤 。而当地的百姓却纷纷流离失所了 。
在这种情况下,眼见土地减少了,人口增加了,种田的人少了,吃皇粮的多 。一年一年过去了,情况没有改善,局势变得越来越严重 。慢慢地,凤阳的仓库空了,粮断了,人们开始挨饿了 。洪武皇帝送粮的队伍一直没到,人们等得心焦,也没跟洪武皇帝联系得上 。慢慢地,有人实在饿得不行了,开始盘算着走出凤阳,盘算着去讨饭……终于,有人走出去了,一个人刚开头,身后立即就有一支长长的队伍 。于是,在这个皇帝的家乡,延伸出了无数支队伍,向四周开散 。
凤阳人开始了乞讨的历史,除了碗和棍之外,他们还把花鼓和鼓槌别在身上 。然而,从凤阳走出去乞讨的不完全是本地人,杂混在中间的,还有那些来自江南的移民们 。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后,为了要充实自己故乡凤阳的富裕,下令把江南富庶地方的苏州、松江、杭州、嘉兴、湖州一带有钱人家十四万户迁移到了凤阳,不准他们返回原籍 。这些人家不敢违反朱朱元璋的禁令,但又想回乡扫墓探亲,只好在冬季借口年荒,打鼓唱曲卖艺回乡,来年春季再回凤阳 。随后相沿成俗,不论丰收灾荒,仍要到江南去唱一番“花鼓” 。